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影评 > 《我们诞生在中国》怎么样
《我们诞生在中国》影评:一部堪称完美的史诗性自然纪录大片
发布时间:2016-08-22

  (文/青鸟)这部电影的好处几乎被人说尽了,而我认为它也担当得起这些赞誉——有什么能比花尽心血和金钱,让全球人坐在影院里感受一个神奇国度的自然瑰宝,更加伟大的事呢?看罢此片,正如之前看过诸多伟大的纪录电影一样,我不禁久久地、默默地为那些摄影师和制作者们致以衷心钦佩,并且感到羡慕,因为那里有我们向往的人生价值所在。

 

  在这么多夸奖的面前,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把这部片子纳入一个什么框架和背景中去欣赏和评判的问题。是要跟《疯狂动物城》相比么?还是要跟BBC的那些经典的纪录片(比如planet earth)相比?抑或是跟炫技般的大制作《奇幻森林》相比?如果我们把《诞生于中国》放到不同的坐标系,跟不同的片子比对,恐怕结论也会多多少少有所不同。
 

  但是,我认为上述的坐标系都有问题,《诞生于中国》可比对的对象,应该是迪斯尼自然之前拍过的自然类记录电影:《非洲猫科——勇气王国(African Cats)》《红色翅膀——火烈鸟故事(Crimson Wings)》《海底世界(Under The Sea)》《熊的世界(Bears)》等等。除了忠实的纪录、画面的精美、BGM的生动传神、这些片子有什么特点呢?有,那就是:故事性+拟人化。迪斯尼自然的纪录片不仅仅是纪录片,而且必须有故事,而且故事必须生动,而且讲故事的方式必须是“科学叙述+拟人”。《诞生于中国》对雪豹达娃的叙述方式仿佛就是《非洲猫科》中对猎豹西塔的叙述的翻版,而对金丝猴“情感世界”的叙述也跟小狮子玛雅的叙述(名字或许记错)如出一辙;关于熊猫宝宝和妈妈的有趣情景和人格化的解说方式,看过《熊的世界》的人恐怕也不会感到陌生;至于雄雌藏羚羊之间两性关系的拟人化表达,如果看过之前在《海底世界》中给乌贼交配的拍那一段,就不觉得有丝毫的惊讶和不适应了。总而言之,这样一看,我们并不需要因为这部片子跟看惯了的BBC纪录片相比“过于”附加了人的情感而感到惊讶或者不满,而陆川、周迅的旁白恐怕不光不是啰嗦聒噪,而且还是迪斯尼自然系列的一种特色和必须——在满足科学性的前提下,必须把片子用故事串起来,而且靠旁白让整部片子比较有趣。
 

  再来说说BBC,因为太多人在用它来比对。实际上,无论是Planet Earth还是Africa还是《隐秘王国》,故事化的叙述和拟人也是BBC大制作长久以来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去年的《猎捕(The Hunt)》看,这种趋势只能越来越明显——自然纪录片,从各个方面看,正在变成真正的电影。这其间就必须有人类感情和看法的“介入”。的确,不好的人格化容易沦落到做作煽情,而恰到好处的拟人不失为对大自然的一种关怀和爱。所以,与BBC近年的制作相比,《诞生于中国》也并没有过多的人为摆拍或者剪辑,也没有用人的思考和情感取代动物,更没有刻意地卖萌求存。说它比不上BBC的多数自然纪录片,是很不公平的。如果您觉得《诞生于中国》只是一部卖萌的片,所以比不上原先那些,那便是降低了电影的内涵水准——我相信仅仅是雪豹达娃的一生,已经远远超越了“萌”的范畴,甚至也超越了动物题材电影必须欢欢乐乐的市场“规律”。
 

  另外,熟悉BBC nature系列的人,恐怕忘不掉雪豹的镜头有多么难拍,假设《诞生于中国》只拍到了雪豹从雪山上猛冲下来捕食的这一个画面,哪怕只有这一个,我也要为你们大声喝彩。今天我们在电影院里看到的一切,是过去BBC nature、《野性中国》、《雪豹——超越神话》《地球脉动》、《非洲猫科》和许许多多BBC其他成功的纪录片制作经验的总结和凝聚,它们的关系是一以贯之而不是两相对抗。我们或许不应该用之前在《动物世界》或者《人与自然》看到的东西来评判今天影院里看到的东西,这或许也能从片尾那些满口英国腔的摄影师那里得到一点暗示吧。
 

  衷心希望更多的人去看这部电影(顺便在影院里管好您的孩子),也期盼国产自然纪录片的水准的慢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