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影评 > 《那年青春我们正好》观后感
《那年青春我们正好》剧评:有的青春是蒙了雾
发布时间:2016-05-19

  (文/马上就)春天马上过去,又到了动物们交配的季节,那些被现实和残酷压抑的荷尔蒙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赶在两部国产电视剧热播的时候喷薄了出来,搞坏了思维和认知,于是恬不知耻的疯狂的追起剧来。一部是根据八月长安的小说改编的网剧《最好的我们》,一部就是这个不知道导演、不知道编剧、疯狂被一星、“抄袭热血高校“、“老黄瓜刷绿漆”、“混子逼着主角喝汽水什么鬼”、“人妻带着抬头纹演少女”、“剧情狗血”、“看了恶心”、“灯光摄影还不如学生”的《那年青春我们正好》。

 

  先说《最好的我们》,一个阳光帅气的学霸暖男余淮,一个呆萌可爱的学渣耿耿,一群群少不更事无忧无虑稚嫩无知的同班同学,有传纸条、做作业、参加合唱比赛、翘课去游戏厅、有可恶的教导主任,有同仇敌忾的班主任,有青春期的叛逆,亦有对情爱的懵懂……阳光下的投篮身影,吃醋时的扭头红脸和害羞,偷发短信时的期待和傻笑,那些懵懵懂懂的爱情都加了一层叫做青春的滤镜,平淡如水却又清醇甘冽。一切都是那么简简单单,无忧无虑,即使有烦恼也都是淡淡的,不影响青春轨迹的。
 

  这种青春很过去,很真实,很向往,很难忘。好像我们脑海里的青春就是那个样子的。有的青春是蒙了雾,而有的青春却是剥了皮的。《那年青春我们正好》就是剥了皮的残酷青春。这样的青春里有太多你嫌弃的、厌恶的、恐惧的元素。涂鸦、暴力、犯罪、混混、黄毛、大哥、砖头、棍棒、鲜血、兄弟、反目、险恶、离婚、双规、小三……还有遗憾。这一切的元素、细节、情节、剧情、灯光、构图、悬念、高潮你甚至可以轻蔑的推演出来,进而嗤之以鼻,但是即使她再不是你想象中的青春的样子,她也叫做青春,她也是别人青春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上传了这些图片后,突然冷静了下来,理智的思考着我什么怎样接受第一集看过后不想看, 但是又熬到凌晨三点看完着十六集的。也许正好是因为她里恰好有涂鸦,恰好有流氓地痞,恰好有兄弟反目,恰好有莫名其妙的早恋和毕业后残酷的现实。真是因为这些恰好和初高中时代的回忆有那么一丝丝的重叠,有那么一丝丝的相似,让我不禁想起初中听说要去的中学学生打架捅到肝脏吓的转学,到了陌生环境里有满墙的涂鸦,有拿着棍棒和管制刀具的群架还有毕业后各奔东西,在残酷的现实里苦苦挣扎互相遗忘的一张张面孔。
 

  那些不美好,同样是青春。那些没有人品的老师,那些堆积如山的课本作业,那些意气用事,那些年少轻狂,那些叛逆迷茫、那些假装的无所谓和不喜欢,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那都是青春。如果青春多些理智也更丰满,结局也许会更圆满,也许会和那时候喜欢的人在一起,过一辈子。但青春不就是因为不成熟才叫做青春吗?就是因为有那么多的遗憾和缺失,才青春,才念念不忘。在豆瓣里看到过一个大神关于青春片说过下面的话:
 

  “在一个青春期谈恋爱都能被定义为“早恋”的国度里,生活在这里的生物是注定没有青春的。越是现实中没有,就愈发需要在虚构中意淫。A片和韩剧早已证明了这一点。中国青春片同样如是。中国人需要从婴幼儿直接过渡到中年人,才能满足这个社会赋予他们的义务,他们必须尽快世俗和世故,一切对于超越物质的追求都被认定是笑话,需要加以嘲讽。
 

  青春片的观众们其实正处盛年,但已经能够熟稔地布置出一脸沧桑的表情,配合着一种功成名就、德艺双馨的腔调开始怀旧,将自己根本没有存在过青春期涂抹上荧光粉,满含泪水地回望,一副沧海桑田的模样。正是这些人成就了中国青春片。”也许就是那个往自己青春上涂抹荧光粉的家伙,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正常,某些人的眼里相当“包容"的去喜欢我认为还可以的青春片。
 

  任何人都没有剥夺他人青春的权利,即便你拥有你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