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影评 >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观后感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影评:罗志祥已凭此片正式进军好莱坞
发布时间:2016-06-17

  (文/方聿南)开宗明义,《海底总动员2》比我想象的要伟大得多。看的中途,我还在不断走神犯疑:开头出现过一条小章鱼,中间冒险遇上一条大章鱼,后来还出来一个章鱼主角,把一种海洋生物如此重复利用,不像是皮克斯的风格。多莉的记忆时好时坏,有时候听过就记忆犹新,有时候再怎么努力也会记错,这不是短期记忆丧失应有的症状,可参见《记忆碎片》。

 

  情节上也有一些说不通的地方,比如明明是进的是最强眼镜,怎么同一个馆内就有要找的深海族群,标牌上不是箭头相反吗?有人觉得这些无所谓。可是要知道,作为动画业界翘楚的皮克斯,创作是何等滴水不漏、巨细无遗。连某种一闪而过的动物的毛发材质,都要专门开会讨论,怎么可能随随便便留下这些大过渔网的漏洞。
 

  我比较迟钝,直到全片收尾,才恍然大悟。寻找亲人的终点,亲朋好友团聚了,人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可最后一个镜头,却是两条鱼在一片空旷的海域聊天,音乐也低落哀伤,不像是在欢迎,倒像是在缅怀。突然明白过来,这个寻亲故事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这样一来,情节有出入的地方,也很容易说得通了:多莉其实并没有找到父母,整个冒险过程,都是马林讲述的一个故事。
 

  他们的确上了路,但在躲避大章鱼之后,尼莫受伤,多莉碎嘴,马林对这趟冒险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借着多莉记性不好,他开始现编故事,讲述她“刚刚经历”的冒险故事,却意外让多莉不断回忆起童年与父母相处的种种,达成了另一种的圆满。因为是临时现编,存在省力偷懒的段落,当然无可厚非,毕竟我们不能要求一条鱼拥有人类编剧的智商。故事中暗示意味最强的,是章鱼汉克的神通广大,就差让罗志祥来配音了。他可以自如陆上行走,随心所欲隐藏踪迹,给多莉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帮助,简直是蝙蝠侠来给小鬼当家施以援手一样。他可以化成一切,融入一切,潜台词是,他也可以什么都不是,只是编故事的一个工具。汉克一直强调有过可怕的遭遇,不想回到海里,却又绝口不提,到最后也没个交代。两个鱼家族团聚之后,他也不再现身。在彩蛋的各种不相干的场合神出鬼没,更加印证了它的虚无身份。
 

  一起看的朋友抱怨故事太胡闹了,尤其是章鱼开车突破逆向行驶,突破警车封锁之类,完全让人无法投入。的确,按照皮克斯以往的动作编排,似乎不该那么低幼,皮克斯的编剧完全够才华想出更具灵气的拯救桥段。但低幼就是他们追求的目的。低幼了,才有挥之不去的荒诞感。荒诞了,才暗示这只是一段鱼口中的剧中剧。13年前的《海底总动员》是寻找家人的故事,13年后几乎把故事改头换面重演了一遍。是这样吗?炒冷饭是皮克斯最不可能做的事。《Finding Dory》不是作了变体的《Finding Nemo》。第一部失踪的是尼莫,当然叫《寻找尼莫》,而这一回寻找的明明是多莉的父母啊,不是该叫《寻找查理和珍妮》吗?
 

  所以寻找的对象必须是多莉。找回记忆,就是找到了自己。这样一来,《Finding Dory》就成立了,通过讲一个故事,马林帮助多莉激活了童年记忆,由此“找回”了完整的多莉。《疑犯追踪》不就经常强调吗,是记忆塑造了人格。年初的《疯狂动物城》还在上演所有矛盾全部化解所有人一起开心趴体,皮克斯已经悄然将触角伸向了现实世界的更深处。它脱离了“生活能自行回到美好”的思路,就像周星驰从《赌圣》、《唐伯虎点秋香》时代癫狂贺岁的笑到飙泪,进入《喜剧之王》对人生无奈却又不肯认命的笑中带泪,从喜感喷薄的哈哈一笑,升级为从荒诞中寻找生活真意。当然,并不是要把两种不同风格的动画片分个高下,只是证明,皮克斯总在不断逼升创作立意,这是他们保持行业先驱的致胜法决。
 

  传统的好莱坞动画片,总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孩子可以看到欢腾的故事,大人领会一些略高于常识的生活真相。创作要在通俗和严肃之间探寻分寸。而皮克斯通过《海底总动员2》开发了一条全新的路子,尽可以用低幼来取悦更低龄的孩子,对于成年人,则让他们冷不丁尝到荒诞不经掩盖下的那一丝苦涩——那是成长的味道。生活会给人创伤,甚至是巨大的,但不论如何,总要像个记忆力不好的孩子一样,带着随遇而安的信心,游啊游啊不停往前,这就是影片不断发问“多莉会怎么做”的意义所在,也是影片的tagline“She just kept swimming...”的真正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