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影评 > 《余罪》观后感
《余罪》和《三八线》两部剧的简单比较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6-06-24

  (文/飘落乘风)很多朋友都在看《余罪》,让我不禁对这部剧充满了好奇。多年不看电视剧的我也看了起来。电影第一集一开始我以为是青春校园剧,看到一半发现这是一部“警匪剧”。这一点很出乎我的意料,此时我知道了这部剧如此受追捧的原因:剧情上的新颖(相对于其他国产剧)。看完第一集之后觉得这部剧有点意思,有了继续看下去的想法。这和我之前从自来水那里看到的另一个剧有明显区别。

  不久前从一篇帖子上看到了一篇关于《三八线》这部剧的介绍,或许是受到介绍的影响,我以为《三八线》是一部题材严肃,内容严谨,场面宏大,叙事突出的一部历史剧。抱着这样的心态看了两集,然后我实在看不下去了。这和看《余罪》是非常鲜明的对比。对此我思考了下,总结出一部好的电视剧要想受到观众的持续关注需要注意的几点。

  首先是第一点:表演。《余罪》这部剧的亮点是张一山饰演的余罪。不得不说童星张一山还是有很好的表演功底的。他把余罪这个地痞混混的角色演绎的活灵活现,和剧中其他演员相比张一山可谓是鹤立鸡群。国产电视剧演员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表演方式像教科书。当然仅限于新演员,老一辈演员并没有这个问题。现在一些比较年轻的演员知道如何去表演,但是仅限于知道如何表演,而且是从教科书上知道的。教科书上说惊恐表情应该这样演,那么这些演员就会在所有的电视剧中都这么演。一切表演都要和剧情以及角色内心活动相匹配。张一山在《余罪》中的表现是大体符合这一点的。

  在老傅于酒席上杀光头那场戏中,张一山对于余罪心理活动的表演是可圈可点的:他很好的把余罪的震惊、恐惧、不知所措表现了出来,可是张一山只是把这种情绪在表情上表现了出来,并没有从内心表现出来。或许是导演没有给出足够的细节来展现余罪的内心活动。在这场戏中,我总觉得需要有足够的特写来交代余罪的内心活动,这样对后来余罪和大胸姐在天台争吵时的过激表现就有足够的前文支撑。这些特写镜头可以是余罪眼部的特写;可以是双手紧紧攥着并且稍微有些颤抖的特写;也可是整个面部表情的特写。

  总结一下张一山的表现:对角色有足够的了解,能够把握住角色的各种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但是表演略微浮夸,说明他是用肢体和面部表情结合着人物活动来演戏的。对于十分年轻的张一山来说,有如此表现非常不错。十分制打分我给6.5分。

  《余罪》胜利在剧情上,其他方面并没有突破。至于是那些方面下文会提到。

  现在来说一说《三八线》中演员的表现。《三八线》的主演是张国强,从《士兵突击》中走出来的演员。但是《士兵突击》中真正会表演的其实只有王宝强一个人。张国强在《士兵突击》中的表演方式和在《三八线》中以及《我的兄弟叫顺溜》等剧中的表演方式非常相似。从眼神到动作,从语气到状态,都非常的神似。以表演笑来说:王宝强在《士兵突击》中有许多笑脸表情的特写——呲着两排大白牙,眼镜弯得皱起来,一副痴傻的模样。这幅表情不光在《士兵突击》中有,在《天下无贼》中也有,在《人在囧途》中同样有。然而都是傻笑,表现出来的却不一样:《士兵突击》中是的傻笑有一种依赖,像小孩子对大人的依赖;《天下无贼》中是单纯,一种不带任何心思的清澈单纯得笑;《人在囧途》中是的笑是一种憨厚淳朴的笑。这些笑通过面部表情是无法表现出来的,需要演员从心理上由内而外的表现出来。并且需要通过许多细节来对面部表情进行补充,比如肢体动作、台词语气等。在《士兵突击》里,班长史今、班副伍六一和士兵许三多三人保养坦克的那场戏中,王宝强对这种充满依赖的傻笑有比较好的表现:戏中,许三多想要帮忙就把工具全都拿在怀里,当史今摸索工具而不得,扭头向后看的时候,看到了怀抱工具一脸傻笑的许三多。此时,镜头将整个画面全给了蹲着怀抱工具的许三多——一脸傻笑的同时还有不自然的晃动。观众观看到这里的时候会很容易得出“许三多这个傻孩子想要帮忙”的结论。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日常生活中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孩子围着正在刷锅洗碗的妈妈说:“妈妈,我帮你洗完。”在这个场景中,孩子对妈妈是有依赖的,他想要通过帮忙来获得妈妈的关注与称赞。这和许三多想要帮忙修坦克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生活中是妈妈和孩子,戏里是班长史今和许三多。这种依赖王宝强是通过表情,肢体等细节引起观众共鸣而表现出来的:被史今注视后身体不自然地左右晃动,满脸的傻笑,想要帮忙递工具却又不知道是哪一个工具而欲递又不递的手部动作。这种表演是需要对生活细节有足够的观察才能准确把握的。

  《三八线》中张国强的表演就差了些,他的表演中有许多个人表演习惯。这些习惯在《士兵突击》等剧中都有表现。从语气到眼神,从动作到表情,会很容易让人想起高连长、陈大雷等角色,只有剧情发展才能打消这种幻觉。《三八线》中张国强的表演我评分是不及格。

  一部好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演员的表演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直接关系到整部戏的好坏。如何表演才能算是好的表演呢?我认为好的表演有两种:一是演什么像什么;另外就是有自己鲜明独特的表演风格,演什么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两种表演我以葛优和周星驰为例子说明。

  葛优具有深厚表演功,94年凭借在《活着》中的出色表演成为戛纳电影节第一个华人影帝。葛优在表演的时候会让你很自然地忘掉葛优这个人,而记住的是他演的这个角色:从《活着》里的富贵到《不见不散》里的刘元;从《让子弹飞》里的师爷到《一步之遥》里的项飞田;从《天下无贼》里的黎叔到《赵氏孤儿》里的程婴,葛优的表演让人们记住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角色,同时更记住了葛优这个具有出色表演才华的演员。对于葛优的表演,我给9.5分,少0.5分是因为葛大爷的形象确实寒碜,某种程度上会影响观众对角色的认识,因为你一看到这张脸就想发笑。

  现在说一下星爷周星驰。首先他是一位能够被时代记住的喜剧之王,其次他是一位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喜剧演员。在星爷的演绎下,不管什么样的角色都有浓烈的周氏喜剧烙印,并且这种烙印能够被观众被时代所铭记,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说是异常困难的。做到这些的演员屈指可数,最出名的是卓别林。葛优的表演是忘掉自己记住角色,而周星驰的表演是忘掉角色表演自己。周星驰所有的喜剧角色都具有浓烈的无厘头风格,这是周星驰自己的风格,是演员个人的表演方式,这种表演方式让观众首先记住的会是这个演员,其次是演员所演绎的角色。

  葛优是让观众首先记住角色,然后记住演员;周星驰是让观众首先记住演员,然后记住角色。两种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形式不同。对周星驰的打分,我个人给出8分表演分加上1.5风格分,当然剩下的0.5和葛大爷一样,都是形象分扣分,但是星爷扣的不是相貌而是那经典的笑声(只怪为星爷配音的配音演员石班瑜,他配的笑声实在过于经典,可以说石班瑜的声音和周星驰的表演共同组成了周氏喜剧)。

  接下来说一下剧情。《余罪》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拥有相对来说比较新颖的剧情——在充斥着婆媳、言情、乡村等等连七八糟的剧情的内地影视剧市场,《余罪》这部根据小说改编的“警匪”就显得非常醒目了。其实《余罪》的剧情还具有很重要的一个特点:简洁。这也是电影的对剧情的要求,只有足够简洁的剧情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简单明了的讲述清楚。《余罪》也遵循了这一点。剧情不拖沓,节奏明快,非常适合年轻人的口味。作为网络剧,抓住年轻人的胃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余罪》的绝大部分镜头都用来描述余罪,这样虽然单调但是能够保证剧情简单明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对于《余罪》,《三八线》的剧情就显得诚意不足了。作为历史剧,我个人认为应该遵循严肃认真、严谨诚恳、尊重历史等原则。可以对真实历史事件作出修改,但是整体上应该保持一个比较严肃的叙述氛围。《余罪》对于氛围的把握是比较好的,毕竟有小说作为剧情基础,该展现年轻人活泼一面的时候就尽情展示,该展示悬疑剧紧张刺激的时候就努力营造这种氛围。反观《三八线》,编导或许是想要表现出严肃活泼的氛围,但是我看到的却是活泼不够严肃不足。当然这种氛围是需要演员和编剧共同合作的,在《三八线》中主角李长顺原本应该是一个乐观开朗、幽默顽皮、聪慧机灵的人。当家庭遭逢变故之后从性格上应该会有一个转折,变得沉默严肃、执着勇敢,在人物性格转折的描述上《三八线》做得不够。。另外李长顺和常芳分感情戏也处理的不够好,不够详细:长顺当兵之前和常芳是什么状态,为何能够在当兵后依然不离不弃。另外常芳和张金旺是娃娃亲,两人应该也会有情感冲突的;长顺当兵之后和常芳分开,剧情由此也分为两支,既要交代长顺参军之后的事情,又要交代常芳在长顺当兵之后是如何发展的。这样主次不分的描述会让剧情显得拖沓,没有主线,没有节奏,观众不知道重点在哪里。比较好的处理方法是,长顺与常芳分开之后,绝大部分的镜头语言都描述长顺的情况,在剧情转折或者低潮的时候适当的插入常芳的剧情描写。这种描述不能多,但是要做到对剧情有一个承前启后或者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三八线》对于剧情的铺垫不够详细,又不能对故事后续发展做出主次区分,实在是比较遗憾的事。对于这样一种严肃的历史剧我个人是十分期待的,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总结来说,《三八线》的剧情主次不够分明,由于两条叙事线的进行使得剧情显得拖沓,并且因为镜头语言的有限不得不对某些剧情进行跳跃式的发展,使得故事显得生硬;同时又使得人物得不到充分地刻画,造成了角色形象不够鲜明等缺点。

  再来说细节: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好坏以及拍摄团队是否诚意十足从其镜头所表现出的细节就能看出端倪。仍然以《士兵突击》为例,这部电视剧非常重视细节的处理,能够做到前后呼应,让观众很自然的将剧情带入到现实中,由此带来深刻的共鸣。在一场张干事为许三多画素描的戏中,由于找不到趁手的画笔,张干事一把夺过指导员的钢笔,然后暴力地将钢笔尖在石头上摩擦,而指导员则是一副惊诧和不情愿却又为时已晚的无奈表情。指导员的只有一个很短的镜头来交代,然后镜头很快将张干事素描的经过交代清楚,此时观众还能回想起指导员那无奈的表情并忍俊不禁,紧接着剧情发展到张干事和许三多对话,此时镜头中包含了作为画面主体的张干事和许三多,镜头角落给指导员了一个位置,并且做了模糊处理,使画面主体足够突出的同时又能比较好的表现指导员的动作。那么指导员在干什么?他在用牙修整张干事弄坏的钢笔尖。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种用牙咬钢笔尖的经历。这是生活体验,从镜头表达出来之后能很快引起观众共鸣,并且做到了前后呼应,让观众不禁莞尔,增加了剧情的真实性。在不影响主要内容展现的同时又将细节表达淋漓尽致,实在是难能可贵。

  细节处理上《余罪》做的并不够好,在余罪潜入焦涛办公室被折回的焦涛发现的那场戏中,有一个焦涛拉开卷门的细节,剧中焦涛拉卷门是没有声音的。而余罪在没听到任何动静的情况下知道焦涛回来,并作出伪装会让人觉得无法理解。正常情况应该是余罪听到卷门响,然后快速反应作出伪装,这里镜头应该给一个余罪发现有人回来的交代。至于如何伪装可以作为悬念,这样整部剧的悬疑氛围更加突出,剧情发展更加合理。

  这次在细节上《三八线》做的足够好,大量的背景道具、演员服装等都很符合当时的时代环境。在同类型的电视剧中《三八线》在细节的处理上是很优秀的,而这也是其能够被观众接受的原因之一。毕竟看管了手撕鬼子的抗战剧,再来看一下由细节带来的真实感爆表的电视剧还是非常幸福的。

  最后要说的是镜头语言。说道这里我不得不吐槽一下国内电影或者电视剧,许多镜头画面构图不合理,镜头位置不到位,有些镜头甚至毫无意义不知所云。比如在一些电影的开头,不知道如何引入角色,镜头就会给一个对电影或者剧情毫无意义的物体特写,背景则是角色模糊的背影。特写镜头会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被特写的事物上,由于背景角色比较模糊所以当角色进入观众视野的时候观众觉得非常突兀。比较正确的做法是,被特写的事物在一段时间之后与角色发生互动,之后镜头逐渐将焦点转移至角色。这样角色的引入就会显得平滑,而且被特写的物体也交代了用途,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余罪》在镜头语言上还是比较不错的,很多镜头都有电影镜头的感觉,画面构图合理清晰,层次分明,比较好的调整观众的关注重点。《三八线》的镜头中规中矩,让人一看就会觉得是大制作的电视剧。总结来说,《余罪》成功在了剧情和表演上;《三八线》则是同类型细节表现的榜样。以上就是个人的愚见,欢迎指点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