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我在故宫修文物》如何
《我在故宫修文物》豆瓣影评:我以我微小的工作感到骄傲
发布时间:2016-12-19

  (文/呆呆)终于还是成功在电影院看了一部纪录片,本来很早就和双儿约好12.18来刷一波文物,结果今天加班,就推掉了。然而加班可以提早结束,就约双儿,结果她今天晚上晚班下午要冬眠,然后我又怕这周错过下周就下映了,所以最后还是决定一个人去看,不要问我为什么一个人到下沙看,因为萧山没排片。

 

  电影排片不多,一天也就三场,上座率并不算高,票价也没有过多优惠,但是年龄层感觉还是很稳定,都是二十多岁的人,不少都是一个人来看,毕竟想抓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看一部纪录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吧?
 

  因为看过三集纪录片所以对于人物以及出现的文物都还算熟悉,所以看起来不觉得吃力,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电影素材和三集纪录片素材相同,所以有很多相同的镜头,让看过三集纪录片的人观感体验没有那么好,因为来看之前总觉得会有什么新的故事要说,或者有什么新的观点想要表达,但是并没有感受到太多新的或者说更加深入的东西。
 

  对于没有看过纪录片的人来说看起来会有点散乱,毕竟出场的人物很多,不同老师维修的文物也没有太过详细的介绍,会让人觉得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对于工艺的介绍也很仓促,初次看的人会好奇书画组的人为什么会在画上洒水?漆器组反复涂抹的是什么?如果三集纪录片能毫不犹豫地打五星的话,因为剪辑的原因,反到让人觉得电影没有三集纪录片出彩。
 

  电影从推门开始,我就猜大概会以关门结束,电影中段也有一次下班关门,那是我以为电影要结束了,后来发现还有,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想表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感觉。如果说这内容本身可以算一个精彩的故事,那么讲故事的人显得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太多想要讲的事,但却没有把顺序理好,听完全部内容之后,让听众去品味的时候会有“这样陈述是不是会更好”的感叹。个人感觉像三集纪录片一样依靠不同组别来推进会更加好,不同组别间的串联依靠人物的交叠,比如先介绍钟表组,然后钟表组王有亮师傅带着徒弟高飞去清洗柜子的时候带入木器组,木器组修复祝寿屏风的时候带入综合工艺组,这样初步介绍一番之后再穿插一些认人文日常,感觉整部电影的关联性可能会更好。
 

  虽然觉得剪辑乱,但也有很喜欢的地方。不知道陈杨说“我觉得我年纪再大点就做不了”之后的大雨,不知道是不是想要表达文物修复工作的前景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好,青黄不接的情况依旧存在。不过总感觉这部电影也是故宫文物修复者对故宫的一个告别。毕竟他们要搬家了,以后大概没不会有人再在故宫里进行文物修复工作了。虽然告别是为了迎接更好的未来,但经历过故宫平房的人们还是会恋恋不舍吧。还有就是最后主题曲一起播放的一小段院长的演讲视频让很多起立打算离开的人停下了脚步,回到座位,最后大概有十余人看完最后的合作名单才离开的,也因为留下来的人多,所以放映者也把电影放到最后,这一点也是让我觉得超级超级感动。
 

  其实过程中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叹,但是就是一次又一次被质朴的话语和画面打动,一次一次泪目。“我倒没觉得有什么使命感”,“其实你有,只是你不说。”,这种责任感似乎在他们看来已经是理所应当的了。我觉得对于工作最高的评价无非就是:我以我微小的工作为傲。而这些都是文物修复工作者传达出来的。“择一事,终一生”真的也是美到爆的承诺。
 

  其实我很佩服故宫现在的管理者,从6到不行的周边,微博运营,包括和B站合作推这部纪录片,我觉得现在的管理者正在用年轻人的方式让年轻人关注到文物保护这一点,有时候不是我们不爱,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们年轻一代只是被过量信息冲昏了头,根本没有关注到这个领域。总觉得混二次元的人多多少少有些“情怀”特质,和B站合作对这些人卖情怀,那还真卖对了。
 

  希望再在B站上刷一次弹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