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穿越火线好看吗
《穿越火线》影评:一部自暴自弃之作
发布时间:2013-09-15

  早前在豆瓣上看到这个片子,了解了大概是战争片,看到评分是7分多一点,觉得它应该是用各种视觉冲击推着观众化身为主角一刻不停地在枪林弹雨里穿来插去没时间咂摸它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的一部片子,我觉得我是一定不会去看的,没想到公司包场,这就不去白不去了。

  二十分钟之后,片子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女主人公将要穿越火线去营救自己的儿子。老实讲,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惊喜,这样的故事如果认真做,拿8点几分完全没问题的。[飓风营救]里,吕克贝松让一个身怀绝技者——退了休但依然万夫莫敌的CIA到和平环境中的犯罪组织去救出一个有二十几年生活经验的成年人就获得了8.1的高分,这个故事里,一个家庭主妇深入战区,同开着坦克端着机枪的敌军斗智斗勇,营救一个面对危险傻不啦叽手足无措的孩子,相比[飓风营救],[穿越火线]的主情节冲突要强烈得多,更加具备成为经典的潜力。当然,话说回来,主人公面对的境况困难得多也就意味着这样的故事难写得多,出现败笔的机会也就大得多。

  许多细节体现出了这部片子的优秀之处。例如女主角开着车和儿子谈论自己的对象时,儿子拿着玩具机器人开了通火,而没有挤出一脸的厌恶表情去抱怨那位怪蜀黍嗓门太大或者惜财如命从来不给自己买礼物。电影讲究能够让观众用眼睛看明白的就不要试图让他们用耳朵听明白,而这一节拍中,对于母亲的行动,儿子的反应便是这一原则的生动践行。再一个节拍,母亲在车站和儿子告别时趁拥抱将玩偶系在儿子衣服上,尽管这一段可能是受到了[功夫熊猫]的影响,但在我看来,这可能是对故事主情节的一个象征性暗示:儿子诶,虽然你想离开,但是老娘我还是会在你身边的。不过这个玩偶在车站场景之后就没有再出现不得不算是一种遗憾。

  更为遗憾的是,N和B出现终成眷属可能性的时候,他们中间往往会有一个S跳将出来,而这部[穿越火线]也没能摆脱这种从牛逼沦为傻逼的命运。

  在我看来,明显的问题有:

  一、

  女主角和一群大兵们坐在装甲车里边走边打然后出了装甲车躲进房子里,跑到街道上……根据我的生物钟,这个序列至少延续了十分钟,大兵们一直在拼命射击,而作为全片主角的这位姑娘除了拽着大兵的腰带跟在人屁股后边走之外没有任何行动,在这一段里,她完全是一个被动的角色。不要说作为一个手不能缚鸡的女人,在别人打仗时候呈现被动状态才真实,没人不知道这一点,问题不在于这里不真实,而是在这一序列中,女主角成为了配角,配角成了男主角,如果我是那女的,我肯定宁愿他们几个都赶紧挨枪子儿挂掉:“滚开!老娘才他妈是主角!”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是否应该让女人从地上捡起一把枪冲对面楼上射出三五发子弹打下一两个敌人呢,这是扯淡!既然这是扯淡,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有!这个序列为什么不能缩短呢?我当然能理解制作团队的心情,各位观众是来看战争片的嘛,当然期待的是紧张的情节和震撼的画面,那么我们就给足你们刺激,强烈的视觉冲击将成为吸引观众的有力武器。但是,作为一个观众,我想说的是,我还要留点肚子等最后那只大火鸡呢,再给我吃这些牛羊肉我就撑着了,先给我倒一小杯水换换口味吧。为什么不把这一段缩成三分钟呢?整部片子里那女的才是主人,大兵们不过是闯进这个故事里的过客,过客在主人的屋子里反而比主人更加适得其所,结果只能是喧宾夺主。狠下心来剪掉那些趴在窗口的射击吧,整部片子里到处都有,[斯大林格勒战役]里边的这些画面我们早就看腻了,从制片人那里要来了大把钱财搞这些排场,最终起到的只是反作用,如果一部战争片里填满了战争,最终招致的只能是片方和观众之间的战争。

  二、

  我不得不高度赞扬这部片子是一部励志大作,或者可以给一个新的片名——[克格勃速成培训教程]。女主人公从在莫斯科市内的环形放射状公路网中开车早晨上班堵着入不了市晚上回家堵着出不了城一辈子开车没上过20迈的家庭主妇,到了敌方阵地在敌军眼皮子底下立马华丽大变身,贼心贼胆一见钟情偷了人家装甲车不说,还开出连训练有素的兵哥哥都望尘莫及的速度,更牛逼的是把车开进了树林,一边给副驾上的儿子现场编讲科幻故事,一边不时转脸察看儿子反应,还能在碗口粗的密密麻麻的树干之间穿梭自如,兵哥哥却这样子生生地被两棵树强硬地逼停了,面对比自己开的160号装甲车大出好几个加号的190号坦克车,开足了马力对着炮口直冲过去,把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悬在那短短的几秒钟时间之内,第一次做爱还会痛呢,女主角第一次玩儿这项F1顶级车手都没把握完成的驾车特技竟然毫不紧张,全无失误,不得不说,一切皆有可能,向雷锋同志学习!

  三、

  那孩子真的是个自然人吗?编剧同志,您确定不是[人工智能]里边的机器儿童大卫溜进您的剧本里弄死了女主角她儿子毁尸灭迹取而代之?哦对了,不是,确实不是,[人工智能]里的大卫虽然是个机器人,终归对购买了他的“妈妈”是有感情的,而这位在战地中历经生死的小爷对生养了他的妈妈始终没有任何感情,非但对亲妈没有感情,老豆被坦克轰了他没反应,他妈一个个短信发过来说要来救他他没反应,他妈在秸秆垛里找到他他总算是得救了他没反应,他妈开着车在树林里转来转去颠上颠下就算屁股不给颠开花肠胃也该颠拧巴了他没反应,他妈开着车一边直冲着坦克要往上撞一边还跟个三岁孩子似的神经质地挨个数着个位数他也没反应,闯入敌军大营他没反应,铺天盖地的爆炸中冲出来丫的还他妈没反应,这他妈真的是个人吗?是条狗还会叫两声呢!别跟我说他受伤之后脑袋已经晕乎了各种神智都是薄弱的,接近昏迷的人眼睛没有睁那么大的,即使真的快要昏迷也不等于面部神经坏死。再说了,他爹和坦克炮弹深情相拥那会儿他不是还没受伤呢嘛。还有,干嘛非得让这孩子得一种动不动就陷入幻想不能自拔的怪病呢?他就不能正常一点吗?我看来看去没看明白让这孩子动不动幻想出来一个机器人有什么意义,或许是,经历了战火的威胁和老娘的营救之后,孩子最终明白了,守护自己的机器人正是身边那个不被自己喜爱的老娘。可是,没有机器人的话,这个主旨会讲得更接近正常人的频率,更何况从始至终我也看不出来这位小爷是真的认识到了他的守护神是他老妈这一点。从电影的主要人物身上完全找不到人性,观众们干嘛花几十块钱大老远跑来和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而不回家窝在沙发里看免费的动物世界呢?让孩子正常一点,别老幻想些乱七八糟的,爸死了会哭,妈来了会笑,炮弹爆炸会害怕,经过诸此种种之后对战争会厌恶,对亲情会珍惜……然而现实情况是,跟观众相比,电影里这孩子反而更像是一个看电影的。

  四、

  就冲突来讲,从开始到结尾,一个冲突接一个冲突一直在升级,主人公采取了一个接一个行动然后碰上一个接一个的障碍,再采取一个接一个的进一步行动。不得不承认这些冲突的升级是成功的,但是,当片子只是一个系数为正的一次函数,这些逐步升级的冲突所造成的观众情绪升级便会减弱,让观众歇歇脚吧,刚吃完一把足够辣的辣椒就先给他们口水喝,然后再给他们更辣的辣椒吧,否则他们的嘴巴因为第一把辣椒麻木了,是感觉不到第二把辣椒比第一把更辣的。为什么不通过对孩子进行人性矫正手术从而在结构上加入一些缓和的场景,让观众的情绪在紧张的高峰和感动的低谷间大幅度波动几番?如果心电图每时每刻都走在最高的顶点,那么它终归还是一条直线。过犹不及,有时候,一加一等于二,而一加二反而小于一。干嘛非让这个好的想法最终成为了不过是加了炮火和硝烟做调料的薄面包片儿呢?

  五、

  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在出场到隐退必须经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说换个发型或者长了胡子,而是人物深层的,诸如性格、心理、情感等的变化。女主人公从一个一般的父女变为一个克格勃一般的人物,收货了勇敢、坚毅、果断等各种优秀品质,这种变化时巨大的,抛开可能性不说,这种变化是成功的。而作为电影二号人物的儿子在上场时就爱幻想机器人,不爱他妈,到了影片结束还是经常幻想机器人,至于爱美爱上他妈,影片一点儿暗示也没给出,这个人物基本上可以看做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从这方面来说,影片二号人物的塑造是非常失败的。第二号人物塑造都已经非常失败了的影片,准备去电影院的可以考虑该去动物园看看猴儿,它们比他活泼可爱多了,而且也不用花上几十块钱。

  除了上述这些,小的问题一大堆一大堆。

  新闻上说敌对国家大批部队在边境集结,也就是一开始战争没有爆发而有爆发的先兆,而大批集结部队这种先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且,孩儿他爸在电话里也说诸如我成天枪林弹雨里来刀山火海里去也没什么事儿之类的话,可见他并非觉得当地绝对不会有战争。作为一个职业军人的孩儿他爹怎么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前妻把儿子送到即将变成战场的地方去呢?要知道这个事件是整个故事的激发事件,之后的所有故事之所以发生全是因为这个事件,这样关键的情节不是单靠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能顺理成章的,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他奶奶命若游丝,人生最后一个愿望便是再见一面儿子离婚后便一直跟着前儿媳妇生活的小孙子呢?在孩儿他爸的肩头加上这些压力,然后再赋予他这一种大无畏精神是不是稍微好一点点呢?

  坦克发现了祖孙四口的那辆车为什么没有直接开炮呢,为什么在敌军下车之后还要再迟疑一会儿呢?当作者为了给孩子下车逃跑创造机会而牺牲掉合理性的时候,我只想说还是让这孩子死了吧。

  一个合格的兵哥哥走过两栋没有对自己射击的建筑就觉得街面上都是安全的然后为了一个破苹果擅自离开战友肆无忌惮地在大摇大摆……别闹了行吗,您是有多爱乔布斯啊?

  士兵在打仗的时候可以打手机吗?我当年军训的时候是不能打手机的,更有牛逼的学校,军训期间手机是要上交的,军训结束了再发给本人。或者是我看的战争片不够多,我从来没见过另外一部片子里头,那边在打枪,这边打手机,或者是俄国军队实行俄国特色军队纪律吧,谁知道呢。但是一个大楼里的办公人员还时不时地防着敌军搜寻手机坐标呢,按照这种逻辑,大兵作战时根本不可能被允许带手机的啊。

  大兵在战场上和家里通电话说些个粉刷天花板什么的狗屁东西是怎么意思?通过和家人的电话沟通大兵突然对女主角冒险寻子多了一分理解?为什么不让大兵他爸在电话里传出一通呕心沥血的咳嗽然后谈论伴随了自己半辈子的老毛病呢?

  女主角跟那位对象的感情这一次情节好像在她踏上寻子之路便悄然结束了。而慢慢地女主角和那位数次护送自己的指战员同志慢慢地发展处一条爱情的次情节,本指望着女主角在开着敌军装甲车回到俄军大营之后接着把这个次情节以圆满或者遗憾的方式画上一个句号,期待他们的装甲车被自己国家的人民子弟兵开着坦克一炮掀掉了车顶……没想到,突然之间,“观众朋友们,这次新闻联播节目播送完了,感谢您收看,再见”,它就这么在一个类似于[2012]的画面中开始出字幕了。

  俺的搜昂……

  其实这部片子有一个非常好的整体想法,有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中文译名,如果好好做是完全可以成为一部叫好叫座的大片的。也许是编剧没好好写,也许是导演把剧本改烂了,也许是制片人嫌编导小家子气不敢要钱搞大场面,也许是监制觉得不够刺激,也许是投资人认为花更多钱买烟火放就必然会吸引更多人驻足观看……

  总之,这部片子本来也可以……但是,它自暴自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