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欢乐喜剧人》观后感
《欢乐喜剧人》豆瓣影评:欢乐否…尴尬否…
发布时间:2017-03-29

      (文/寒玉无心Ray )《欢乐喜剧人》这部电影本来是不在我的观影计划之中的,只是没有挡住电影院10块钱一张票还送爆米花的诱惑,结果让我在电影院里度过了可能是最尴尬的90分钟。本来我想说这部电影一无是处,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其实任何电影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不然我也不会花时间来写一部豆瓣2.7分的电影的影评。《欢乐喜剧人》的意义在哪里?我想,应该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再拍这样的电影了吧。

 

  从电影本身暴露出的问题来说,究其根本,是一个“诚意”问题。首先,既然不想单纯的把一期综艺节目搬上大银幕,那么就应该拿出一个完整、有逻辑的故事。结果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拼凑出的低级套路。一个低级的误会,造就了许多尴尬的冲突,以及很多观众可以原封不动还给片方的台词。如果说喜剧的最高境界是悲剧,而最低境界是闹剧,那么《欢乐喜剧人》无疑是一出粗制滥造的闹剧。其次,电影让参加综艺节目的一众喜剧人来出演,不可否认,这些人有着他们独特的喜剧风格,也的确给包括我在内的观众带来了很多的欢乐。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否认,舞台演员和影视演员之间,的确存在不小的差异。从肢体动作,到台词水平,都展现着这些演员和电影的不兼容。即使是参演了不少电影的岳云鹏,在我看来,仍然没有在电影里塑造过一个成功的形象。另外,演员在电影里都使用了自己真实的身份,且都在突出展现着自己在观众心中的已有的形象,换句话说,观众对于这些角色的认同感来源于他曾经的作品里所塑造的形象,而不是通过这部电影,因此观众很难通过角色认同来融入电影之中。最后,《欢乐喜剧人》的失败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这部电影原计划是大年初一上映,试图模仿取得7亿票房的《爸爸去哪了》,利用过年合家欢的氛围来取得票房上的成功,但却一路跳票,到了票房本就疲软的三月份,不知原因何在。但是电影里有很多明显的重录镜头,应该是原版本审查出了问题,也许广电也不忍心我们在大年里看到这样一部电影吧。
 

  近年来,综艺节目一直试图将在电视上的火热带到电影之中。从《爸爸去哪了》,《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到如今的《欢乐喜剧人》,票房是不断下跌,评价也是跌入谷底。尽管综艺电影也试图做出改变,从单纯的一期节目,到试图创作剧情和故事,但都没能改变观众对于综艺电影的信心丧失的现实。因为不管综艺电影怎么变,其本质上的营销方式没变,借用综艺和参加综艺的明星积累的人气,让观众更多地以粉丝心态走进电影院。而在电影制作上,一方面,综艺节目的热度已经为电影形成了一定的票房基础,为发行方解决了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明星的参与多少压缩了电影的制作成本,因此最后呈现在银幕上的便是一部接一部缺少诚意的作品。综艺电影,俨然已经成了电影市场的五十道阴影。
 

  其实不光是综艺节目,电影市场的火热让许多艺术形式都想在这个市场里分一杯羹,当然其中也有成功转型者。我们以另一种舞台表演形式——话剧为例。而开心麻花无疑是将话剧改编为电影的先行者,《夏洛特烦恼》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口碑虽然两极分化,但也证明里其表现形式和主题内涵引起了注意和讨论。而16年一部《驴得水》虽然票房扑街,但却成为了在豆瓣上16年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这两部电影,观众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从导演到演员在将舞台语言向电影语言转化上的努力。舞台表演,无论是话剧、相声还是小品,观众看到的总是人,演员的语言、动作、神态都会在观众的注视中放大;但在电影里,演员只是一个场景的组成部分,还需要背景的布置、光线和布局、镜头的处理,乃至音乐的渲染,缺少了这些因素,观众只能看到演员在一个莫名的情境下进行着莫名的浮夸表演。虽然《驴得水》也存在这这样表演过度的问题,但其故事剧情的处理和主题内涵的升华,都反映着这部电影的诚意。相反地,这些优点并没能体现在《欢乐喜剧人》上,它本可以讲述喜剧人在舞台前后的挣扎;它本可以借憨豆先生来表现东西方喜剧文化的冲突;再不济,也可以做成一部“澳囧”。可惜,《欢乐喜剧人》并没有找到一个有价值的主题内核。
 

  借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你看着我的笑容,我是有限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