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恐龙是什么_ 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发布时间:2022-08-31

在找恐龙这件事上,徐星与化石的风格是一致的:找到或是找不到,我就在这里,不悲不喜。

在28岁发现长羽毛的北票龙时,徐星认定这会是他一辈子最大的发现;31岁,比始祖鸟还小的“赵氏小盗龙”横空出世,他想“这可能是我一辈子最重要的发现了”;34岁,他提出了“四翼恐龙假说”,坚信“我不可能再有比这更重要的发现了”;直到不久前发现长有翼膜翅膀的奇翼龙时,这位已经将近50岁的古生物学家终于无奈地承认:“这样的故事每年都在继续。”

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办公室里,徐星弓着背坐在电脑前,身着牛仔裤,没穿袜子。他用的还是老式的按键手机,没用过微信。他经常出国,可手机从没开通过“国际漫游”,拿任何潮流标准比量一下,他都像一块化石。

早年间,徐星每年至少有3个月都在野外找化石。每天顶着大太阳,趴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拿着细毛刷子刷石头。他能连续一个月不洗脸,并且像骆驼一样耐旱。

同事说,徐星年轻时整天“迷迷瞪瞪”的,穿着拖鞋上班。不久前,“阅龙无数”的徐星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为一块破碎的化石大伤脑筋。上面仅存的印痕显示:一根疑似骨头的东西从如鸽子大小的恐龙的前肢腕部伸出。用CT和扫描电镜等多种仪器对化石及残留的骨蛋白进行化学分析后,研究者们终于确定,恐龙“手下”的“棒子”是一根软骨,除此之外,化石上还发现了残存的翼膜。这项研究不久前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在徐星的发现名录中,增添了第一种长有翼膜翅膀的恐龙。

如果你在路上偶遇一个人,他正走着忽然停下来,就着路边车身上的灰尘用手指描画恐龙羽毛,那这个人十有八九是徐星。

小时候,徐星的理想是成为高僧、数学家、天体物理学家。接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这个专业被调剂的少年跑去问老师:“什么是古生物学?”老师说:“不知道。”徐星放心地想:“连老师都不知道,那它一定非常现代。”

入学以后,想摆脱化石的徐星开始自学经济学,后来又沉迷于计算机。可惜他被保送读研究生的时候,听了老乡的一句“毕竟是理科”的话,去了中国科学院,一直待到今天。

为了完成毕业论文,他接手了老师一直没空研究的两块化石,结果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角龙类,把这个物种的存在时间往前推了3000万年。从那以后,他成了“化石控”。

“小时候一说科学家,就是数学家、物理学家,没有谁要当恐龙学家。其实我们应该鼓励职业选择的多样性,不要千篇一律。”徐星表示,同辈人很少有出于兴趣搞这个学科的,自己也是直到上大学后才知道了“恐龙学”这个学科。

徐星提出了很多颠覆性的观点。2003年,徐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正式提出“四翼恐龙假说”。此后陆续出土的化石证实了徐星的猜想:在恐龙向鸟类进化的过程中,确实经历了从四只翅膀到两只翅膀的阶段。

早在徐星开始研究之前,已有至少两个国外团队就类似的化石材料发表了论文,却没有得出相似的结论。徐星回忆道,因为认定恐龙不会飞,一拨研究者根本没注意到化石上保存的羽毛;另一个相信恐龙会飞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前肢上的羽毛,却对腿上的飞羽视而不见。

当四翼恐龙被誉为“始祖鸟之后在鸟类演化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后的第8年,徐星又把当了100多年“最原始鸟类”的始祖鸟拉出“鸟”的门类。他组建了包含89个物种、374个特征的数据矩阵,比对分析后发现,始祖鸟不是鸟,而是迅猛龙的祖先。

“我希望找到越来越多的恐龙,然后理清这些恐龙之间的关系,比如说谁和谁是哥儿俩、爷儿俩……”在《百家讲坛》等节目中,徐星总是试图用最浅显的方法解释复杂的问题。

他的科普文章《飞上蓝天的恐龙》入选小学教材。他办公室的墙上贴着孩子们给他画的恐龙,邮箱里躺着来自伊朗、巴基斯坦的小朋友发来的邮件。孩子们的来信,他都会一一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