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电影《追爱大布局》好看吗
《追爱大布局》影评:等我长大,一定要追到你
发布时间:2014-04-16

  一个人在高峰时段看《追爱大布局》,真的需要勇气,才能面对四周无形的流言蜚语。鼓励我毅然前行的动力,来自心目中台湾第一男神陈柏霖。要是早上两年,第一两个字还可以改成唯一,可惜去年看了个《激战》,又无可救药中了彭于晏的毒,导致亲爱的小霖哥有了对手。但他的吸引力依然毫发无伤,只是名列卡司表,就足以让我脸皮增厚十倍,兴冲冲地奔进影院里。
 

  早知道男神演的是宅男,已不指望会有眼球糖果般的造型,但男神一出场,还是让我心肝儿差点颤成了八瓣。这真的是被我视为恒星的男神吗!那一头拉个近景就可以冒充亚马逊雨林鸟瞰图的乱发,那仿佛永远被100瓦灯泡直射的双眼,那一副比克拉克•肯特戴的还要老土一百年的眼镜,那些双颊上难以直视的销魂斑点,还有那如同聊天机器人般的嗓门,都让我受到了深深的惊吓。天哪,我的男神,他们对你做了什么?还是你想跟某个好莱坞大叔一样,以此摆脱奶油形象拿个金马奖、金像奖、金鸡百花奖什么的?
 

  但我一向都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偶像片,从男神亮相的第一刻起,我一直在期待着他恢复帅气,恢复到去年《变身超人》那样靓瞎双眼的容貌。在陈意涵为他拨弄头发时,带他去购物换造型时,我一次次以为惊喜要来临,又一次次的失望,但就在我确认他会像卖鱼大叔一样衰挫终身时,他(哽咽五秒钟),他终于变身了!这就是为什么作为男神的脑残粉是值得的,你知道自己的期待总是会得到回报,虽然来得晚些。不过对于我来说,这结局也挺悲哀的,此宅男能逆袭到女神,靠的除了真情和努力,也因为他本质上还是帅的,甚至比女神前男友帅的多;而像笔者这样既死宅又一点也不好看的,唯一能逆袭的只剩自己的双手了。
 

  其实女神对宅男的理解是错误的,那十条理由简直离谱到那美克星。说宅男不懂仪装,她不知道窝在家里钻研潮男志、交流美妆心得的多半是宅男,个个能化身半个时尚顾问;她说宅男不通人情世故,其实宅男是内心通透,表达障碍,说出“头发大便色”的更应该是神经大条的表现狂;她说宅男污秽邋遢,她不知道大多数宅人(尤其是处女座那些……),最注重个人卫生和家居环境,别的不说,就看陈柏霖的寝室,虽然物品密集,但整体是有条有理的;她观念里的宅身份不外乎网游玩家、电脑极客、科技发明家、自撸男和学霸,而对宅男更密集的动漫迷、影视狂、军迷、COS玩家、同人文作者等,提也不提,还有那个自称博览群书和艺术电影的文青,更是应该毫不留情打入宅男行列,整天做那些还叫不宅?说到底,陈女神脑中的宅男,代表的是非宅群体对于御宅族一种想当然的幻想,所以她的反感,也是一种自欺欺人,这便为之后的爱情萌芽提供了充分铺垫,她若不主动接触宅男,就永远无法勘破这层误解,当她深入了解、与宅同乐,发现此宅非彼宅后,爱上是自然而然的。
 

  就像宅男一样,对于陈意涵这个女神,其实也要打个引号。陈意涵的粉丝应该会高呼女神不老,三张多还能演学生妹,但我对她的扮嫩并不满意。在寝室哭泣时鼻子一皱,老态毕现,初识陈柏霖和敲钟那两场戏,大概由于打的是自然光,不好控制,也露出了大妈的痕迹,即使没有上述失误,脖子上若隐若现的纹路,藏不住岁月的膝盖,已经深深出卖了她的年纪。所以说这个女神,只是假女神,哪比得了我大志玲姐姐年近四旬还能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颜。要不是看在两人合作多次,已经培养出了银幕情侣相,让她跟男神在一起,我还心疼呢。我一直希望结尾能再逆转一次,捅出一切都是女神倒追宅男的计划,虽然很无厘头,但比较能安抚我的心。
 

  说到第三幕的逆转,来得确实生猛,谁也没料到一下子从没心没肺的小清新变成了微虐心的纠磨和抉择。情节上部分脱胎于《嫌疑犯X的献身》(怎么人人都爱借鉴这个!)和《乌鸦的拇指》,融汇到校园故事稍有做作,但呼应仍算得上巧妙。出场时看了一眼名单,编剧赫然是苏照彬,台湾最牛的悬疑片《双瞳》和《诡丝》都是他的作品,难怪。这也解释了他们约会为什么要看《剑雨》,苏照彬是该片的导演。这种自我致敬方式,倒也大胆出奇。不过,怎么会有宅男看武侠片睡着了呢,应该兴奋连连出场还学着比划才是,进一步暴露了陈女神对宅男的无知。后来我想,影片标题有透底之嫌啊,一早就告诉你是个布局,还很“大”,结果放了80分钟还没见着布局,观众会怎么揣摩呢。布局花了大心思,稍微用一点在标题上就更好了。
 

  宅男钝于表达感情,用唯一擅长的理工科思维来布个追爱的局,细想下,挺吃力不讨好的,付出的努力要比甜言蜜语、耍帅弄酷、送贴心礼物、暖被窝(……)都多得多,却很容易换来一句“残酷的算计”的评语。还好,女神很快就意识到,她只说对了一半。这的确是算计,但一点也不残酷,温馨得叫人泪崩,浪漫得令人发指,它代表的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小男孩许下的简单心愿,并愿意用一生来实践;那是一句延迟效应长达十几年、却终将奏效的追爱大魔咒:等我长大了,一定要追到你。(文/方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