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相声大师刘剑秋
戏说当年相声“滑稽大王”那些事
发布时间:2014-04-22

   曲艺界刘谦先生曾在报上刊登“您听过我爷爷说相声吗”的征文启事,勾起了我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好回忆,那时,少年的我在南门外倾听他爷爷—号称“滑稽大王”的刘剑秋前辈说相声,真是过瘾。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初,我家住南门里宽厚所街西头,正在上初中的我,唯一的消遣方式就是去南门外蹭听刘剑秋的相声了。当时对刘老前辈的痴迷程度,用现在的时髦语形容,堪称是忠实“粉丝”了。

  当时去听书的场地在南门外,虽然我现已是七旬之躯,但对那段时期的那些事,至今仍记忆犹新。我记得,从宽厚所街西口出来便是十字路口,北为舜井街,向北不远处路西便是“舜井”。南门外,我记忆中好像叫南门月城街。街两侧均是两层或三层的旧式楼,一楼为商店,有估衣、土产、饮食等商铺。后来因为拆建工程,成了集市类的自由市场,商铺加集市(当时称南门小市)人来人往非常火爆,由此出现了一批说书撂地的艺人。

  刘剑秋的习惯场地不是在河的南岸,而是在桥头北侧略东一点的地方。由于当时同行太多,撂地谋生是个困难的行当,里面暗透着学问和技能。刘剑秋能在同行中独拔头筹,享有“滑稽大王”的美称,可见他当时的艺术水准是何等之高。
 

  我记忆中的刘剑秋,年方三十多岁,一米七左右身高,匀称身材,标准的济南朴实形象,脸庞有点类似“李向阳”郭振清的模样。他撂地开场子有一套绝活,首先扮“行头”,衣着普通济南百姓的功夫衣,上穿十三太保便衣,下穿深色灯笼裤,腰扎粗布英雄带,头戴“媒婆辫”,一身打扮看上去既干练大方又憨态十足,让人忍俊不禁。
 

  打竹板是他的开场活,有时先用白粉撒上一个大圈,小孩在前蹲下大人在后站立,然后才是一段开场白:“各位父老乡亲、兄弟爷们,今天人缘多心情好,我多说几段拿手活,为了混顿饭钱养家糊口,说完了你高兴给个毛儿八分,没钱不要紧,有钱捧个钱场,没钱捧个人场,千万你别早不走晚不走,要钱时你再走!在这里给你鞠躬啦!闲言少叙现在开说。”
 

  “滑稽大王”的雅号不知从何时而得,就我当时身为一名小观众的感觉,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的曲目多功夫深、笑料多包袱沉。相声是他的正功活,大多数是用济南话说单口,后来有一位捧哏搭档姓左(可能叫左明玉)。二是语言诙谐,表演中声情并茂,令人捧腹。三是快板快书、传统段子、连本故事、说学逗唱样样精通。
 

  由于自幼受到相声的吸引,我与相声有了不解之缘。后来就听不到刘先生的相声了,随着我慢慢长大,偶而也去“晨光茶社”听上几段,其中对孙少林先生、小苹果女士的印象颇深,但其中不少段子都曾从刘剑秋先生那里听过。参加工作后有幸与专业或业余相声、曲艺演员结为好友,如肖国光、王振鲁、施宝霖、黄继忠、张宝金、刘安义等先生都是我一直崇拜的偶像。至今,仍然怀念刘老艺人的高超才艺,欣闻刘谦先生也步入艺坛,非常庆幸刘老艺人后继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