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回顾当年高考我是如何填报志愿的
选大学与选专业:我的大学我做主
发布时间:2014-06-28

  (文/包存宽)高考成绩出来后,我的手机就不时地有以前的同学、老家的邻居,甚至是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亲戚家的亲戚、邻居家的亲戚打来电话,三个经典的问题,不仅是我,估计从“农村出来的”尤其是做大学老师的人差不多都会被问及的问题——依次是:“去上海怎么样?上哪个大学好?学什么专业?”。

 

  我的回答也通常不大会让他们满意(至少,我的感觉是这样;当然,也许是我的错觉)。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回答通常是——就是上海的大学“性价比”不高,同样的分数,来上海上大学只能比外地的大学降一档次;对于第二个、第三个问题,我通常是一并回答,至于哪个大学哪个专业,选择的依据其实就一个“兴趣”,孩子喜欢什么?将来想做什么?或者再直白一些,中学时哪些科目学得最好?最后,我倒是经常再加上一句话,如果真的要考综合性大学或什么所谓“老名牌”,不妨报考一下传统的学科门类而不必赶时髦,大学阶段如能经过数理化、史地生之类传统学科的完整、独立学科体系、理论框架、逻辑推理的训练,对于长足的发展,应是有益的。
 

  所有这些建议,都是基于一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尽管经常听人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甚至连我自己也有时会这么说。然而,在我的求学路上,我却是一个“投机主义”者。 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家人是主张我学医,因为在他们看来,人总归是会有病的,医生总归不会没工作的,大不了回家开诊所,也不少挣钱,而且可以传给“小孩子”,因为我们村诊所的医生大都是子承父业。其实,这一想法也挺“功利”的,但是很朴实。
 

  我却坚定地报考了长春的一所师范大学,理由有三:一是师范类院校不用交学费,且有师范奖学金,这对于出自农门、父亲年事又高、家境又不好的我来说,尤为重要;二是长春地处东北,不属改革开放前沿的长三角、珠三角,物价应该不贵(其实上了大学后,发现长春物价并不便宜);三是我无意中发现那个师范大学有“环境科学”专业,而中小学都没有开设此类课(不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不大可能会到中小学做老师。
 

  要知道,那时“农林水,地矿油,师范学校粉笔头”是被人瞧不上眼的学校和专业,报考师范院校的通常是考大学处于“可上可不上”的同学首选。而我这样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许多同学、老师都认为我报“低”了。我坚持着自己的意见,给家人说是报考了省内的一所医科大学。高考结束的第二天,我才告诉了母亲“真相”,母亲泪光闪烁,以为家境委屈了我。
 

  于是,我就成了“拿着师范奖学金,读着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还好,若干年后,还是做了教师,当然做的是大学教师,也算没有辜负当年“每月30元”的师范奖学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