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科普知识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普?
发布时间:2014-06-29

  (王德华)前几天去科协授衔并参加科普培训。一边听着报告,一边在思考着与科普相关的问题。科普对每个学术人并不陌生,但我发现很多方面自己又真的很陌生。很多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这个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科普?我们该如何进行科普?我们到底科普什么?科普,一定是科普科学知识。无疑只是科普科学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尤其在当今网络发达时代。如果科普科学知识,是哪些知识呢?什么样的知识呢?
 

  如果不只是局限在科学知识,那么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呢?有学者说,应该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思维。那么,科学精神包括哪些呢?科学思维又包括哪些方面呢?
 

  这回到了最原始的问题:科普的目的是什么?提高国民素质和科学素养。国民素质包括哪些方面呢?科学素养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不容置疑。
 

  如果提到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那么做科普工作责任就大了。所以,必须是提供正确的科学知识。这就要求科普工作者必须具备很好的科学素养,懂专业,懂交流,懂受众。显然比做科学工作者要难。如果一个科普工作者认为科普比科研容易,我觉得定位错了,意识错了。这样就很难做好科普的。

  科普的受众有不同的类群和层次,如对幼儿群体,对小学生群体,对中学生群体,对大学生群体,对成人大众群体,对成人专业群体等。不管是什么级别的专家或教授,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都需要科普。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里,很窄的范围内,是专家,出了这个范围就是学生。似乎不少专家不认可这一点,在各种场合讲话、发言、做演讲,显然缺乏这种意识。错以为自己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了,什么领域都能发言,都要做总结,都要提出意见。
 

  不同群体的受众,科普的内容和方式显然是不同的。科普工作,要有明确的科普受众。如幼儿和小学生群体,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开发他们思考的方式,喜欢提问,喜欢观察,喜欢思考,这就埋下了科学素养的种子。一张白纸,最可怕的是在上面记录一些错误的知识。对于成人群体,主要应该是正确的知识和理性的思维,是完善更新和纠正错误理念的过程。
 

  我们也知道,科学的精髓是质疑。一项科研成果,不管是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还是写在专著里面的,反映的都是当时学术界的科学认知水平。科学没有永远正确的时候,科学研究是接近真实的过程。不能把一项科研成果当成真理,尤其是新的科研成果。科学是要发展的,是允许犯错误的。任何把科研发现作为真理的认识是错误的,这一点在对大众进行普及的时候尤其重要。我们经常听到:这是科学发现;这是科学家说的;这是专家说的;这是教授说的;这是院士说的……..
 

  现在很多科普是非常不靠谱的,实际上算不上是科普。有些学者把科学新闻当成科普,这也是需要注意的。介绍新的前沿的科学知识是值得敬佩的,除了要保证正确理解外,重要的是要说明这只是新的科学发现。科学发现是有很多限制条件的,科学家获得的数据是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论有局限性,不可以随便外延和推而广之的。不说真理向前迈半步就是谬误,实验条件之外的任何推论都是没有多少道理的。发现一个可以调控人类肥胖或长寿或生殖基因的学术论文,似乎就可以解决了人类的肥胖、寿命和生殖问题了,听起来是多么荒谬。科学家要宣传的是科学知识,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的忽悠,更不是不负责任的胡说,甚至是欺骗。这不是真正的学术人,不配科学家的身份。
 

  谁应该做科普?谁适合做科普?优秀的科学家,优秀的学者。科学家参与科普是最靠谱的。如何鼓励科学家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是当今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不懂科学的人,没有科研经历的人,在很努力很热心地做着科普;不懂科学的记者,在加班加点地宣传着科普,这样下去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读过高士琪的文章,就会体会什么是靠谱的科普。读过生物多样性之父威尔逊的书,读过戴蒙德的书,读过古尔德的书,读过道金斯的书,就知道什么样的学者才是好的科普人。大家都知道,大科学家应该做科普。同样,科普做得好的,也是大科学家。
 

  我们普通人就不可以做科普了吗?这个问题跟“不是985、211院校的教授就不能做科研了吗”、“不是985、211院校的研究生就做不好科研了吗”,是同样的问题。
 

  追求卓越,向优秀看齐,做到极致,应该是学术人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