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中国的崛起与文化的交流
发布时间:2014-07-18

  (文/胡懋仁)前些日子,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大家谈”栏目谈到中英关系时,引发了一系列的话题。先是介绍了英国当年对外扩张时,如何关注和重视对殖民地国家的文化影响,如英语、传教等。其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英语与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文字一样,是拼音文字,尽管这些文字外形不同,但构成语言的元素和原则是一样的,通过表音来表达内容。在欧洲,至少在西欧和北欧,各个国家语言之间的差异并不大,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都是以基督教为这种共同的文化基础的。所以欧盟在形成的过程中,虽然也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最终这些国家能走到一起,在文化上没有太大的障碍。东欧各国在文化上也比较接近,我问过一个乌克兰的学生和一个斯活伐克的学生,如果他们用各自的语言交谈,能够交流吗?他们说,基本没有什么问题。我感觉,也许这就跟中国的河南人和东北人交谈一样,口音虽然不同,但交流起来并没有太大的障碍。东欧与西欧虽略有距离,但也相距不远。各自语言中都有不少发音相近,而意思相同的词汇。

 

  英国的对外殖民地在英国文化的影响下,基本都使用英语。北美除墨西哥外,也都使用英语。英联邦国家也在使用英语。所以英国今天虽然国力不行了,但是它的文化影响依然还在,这对它的经济发展还是有很多有利因素的。
 

  中国就不同了,中国的文字来自象形文字,是一种表意的文字。我们的汉字在历史上对于周边国家有较大的影响,如越南、朝鲜、日本,也包括琉球。有意思的是,周边这些国家都不甘心长期使用汉字文化,日本创造了假名,朝鲜使用谚文,越南则在法国殖民统治的时候,用法语字母创立了现代越南的文字。当然,这都是人家民族自由的选择。只是这些文字的创立都是在前工业革命时期。而英国统治其殖民地的时候,全球已经开始了工业化进程,那些原来没有文字的国度,再想创立自己的文字已经来不及了。
 

  跟汉民族同样使用表意文字的,在历史上大约还有契丹族和党项族。前者创立了辽国,后者创立了西夏国。可惜的是,这两种文字现在都被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中国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对外交流中,在文化方面就存在不小的障碍,其中主要的因素就是人家认为汉字难学,对表意文字不太理解。虽然现在有不少人也在学汉语,但是要想能够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去理解汉文化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全世界已经办了不少孔子学院,这只是交流的最初的一步。从学汉字到懂一点汉文化,这中间还要有很长的路。另外,我们现在对国外的了解,主要是限于西方几个发达国家。而且即使我们研究了这么多年,很多方面的认识仍然是皮毛,对他们内在的深层的文化还是了解得不多。而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我们能够了解得就更是少得可怜。对于我们的邻国印度,我们几乎都是一无所知,除了表面上的那点东西之外。这对我们将来扩大对外交流,开展我们的全球经济发展战略,都是很不利的。我们开设外语学校,除英语外,其他都归于小语种。可是这些小语种,在世界上使用的人数并不很少。俄语,过去我们算是主要的外语之一,现在也成了小语种。而有几亿人使用的印地语,还有在非洲生活的人们所使用的斯瓦西里语、豪萨语,南亚使用的乌尔都语,中东北非人使用的阿拉伯语,以色列使用的希伯来语,以及南美诸国使用的西班牙语和巴西使用的葡萄牙语,我们国内有多少人是能流利地使用的?很多人也不愿意去学这些小语种,因为使用这些语言的国家都不是富裕的国家,报考大学愿意学小语种的,多选德语、法语以及北欧各国的语言,因为这些国家比较富裕。这样下来,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不是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而是越来越闭塞。就连我们周边国家,如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等国家使用的语言,我们又有多少人去学?
 

  学习语言只是第一步,学了语言跟懂得人家的文化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可是我们现在对他国文化研究的投入上还少得可怜。更要命的是,我们的青年一代,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大家谈”节目的嘉宾们,对此也是很着急。他们说,看到年轻人天天在手机上刷屏、打游戏,认为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这实在是太糟糕了。我们还有那么多的事要做,怎么能把时间都浪费在这里呢?其实,这也不能都怪年轻人。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意识也不是很敏锐,不少官员对此非常迟钝。所以重要的是,国家需要尽快制定一个文化交流方面的规划,甚至可以说要制定一个大的战略,来应对这些问题。我们与当年英国、日本所做的不同,他们是为了强占殖民地而研究他国的文化,我们是为了国家与他国能够共同发展,因为只有别人发展了,我们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现在对于非洲和拉美,在经济合作上已经开始做了不少工作了,但是在文化方面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那么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也很难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