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我就是我》观后感
《我就是我》影评:我很庆幸我期待的并没有发生
发布时间:2014-07-29

  先说观点:这部电影我打五星。三星半是电影本身,一星半是我不能对抗的感情本能。求不贴脑残粉标签。昨天下午才有机会看了电影。去看的原因很简单啊,我是粉丝。那时我并没有想到,我会因为这个身份左右为难。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我左手捧着拿进去了却几乎一口没吃的爆米花,右手端着满满的可乐,哭笑不得,后悔不迭。
 

  幸好扭头一看,被我硬拉去一起看电影的妹妹也是一样的造型。整场电影我都在挣扎。因为刚一开场我就意识到了,这并不是一部粉丝电影。粉丝电影不应该是这样的。它应该更煽情,更催泪,更励志,更热血。尤其是对于我这样追了整个夏天的粉丝来说,我很清楚的知道,这部电影当然可以做的更煽情,更催泪,更励志,更热血。
 

  因为粉丝嘛,都希望看到更具怀念性的东西,最好每一个镜头都让我们想到那个夏天,每句台词都让我们失声痛哭,这样,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才爽。我进电影院时就是这样想的。可是并没有。我期待的一切都没有发生。或者说我以为我在期待的一切,都没有发生。
 

  幕布暗下去,灯光亮起来的时候,妹妹扭头对我说:“蛮不错的,什么时候再看一遍吧。”我点点头,没说话。心里情绪激荡,这才知道,自己对这部电影其实还有更高的期待:期待它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期待它给我更多的冷静和更深的思考,期待它成为一个打破偏见的契机,期待它呈现出一切范导想要和不想要表达的,期待它用独特的魅力影响到更多的人。而我没有失望。
 

  有一种中国式的文化传递模式,不知道是源于孔孟还是来自程朱。几乎所有传统意义的知识分子,都要自己先去做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样和乐趣,就去管别人。小学时候班里的好同学,背着手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然后当了小班长,再去管别的同学。长大了好好的求学,当了知名的理论家,批评家,再去匡正世道人心。总有一种,自己先跳进框框里,然后再把别人也拉进去的感觉。这也是所有“成熟的理智的”大人们,最爱做的事情。
 

  这样看来,范导简直带了点孩子气的可爱。他自己无比挣扎,他清楚电影面世后最可能的一批受众,可他也清楚自己到底想拍出来什么东西。他刚放了点热血的东西上来,就立刻要冷静一下。他刚放了点煽情的东西出来,就立刻要思考一下。他好像已经被拉进了框框里,可又好像在试图跳出来。片子里的选手们也传递出这样的情绪:几乎没有人不挣扎。
 

  就连欧豪都会在说了“退赛很牛逼,可是选择留下就要接受”这样的话之后,要求导演,至少给他们一个下午的时间,不要拍。并在说完之后气势万钧的举起手里的水枪要来一发以彰显气势,然后泄气的发现水枪里没有水了。这样的黑色幽默,就是真实发生的。深想简直有点可怕。连带着我,一会想要感受作为粉丝的兴奋激动和心疼不忍,一会又想要认真的做个电影观众,客观真实的感受电影的情绪。左边一堆稻草,右边一堆稻草,中间一只驴子,不知道如何取舍。一只驴子,拍了一群驴子,放给更多的驴子看。这个场面太滑稽了,我笑出了泪花。

  ——————————————————————————————

  回到电影本身。看这部电影之前两天,我刚好看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很有意思的是,松子的故事处处荒诞,每个情节都在残忍的打碎美好和平静。可这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居然从头到尾都用了喜剧的表现方式,让人哭也哭不出,笑也笑不出。我这才知道高级的电影,它不想让你哭,也不想让你笑,看完之后只有沉默而已。
 

  而《我就是我》,却是正儿八经的纪录片,处处真实,每个细节都有迹可循,每一句台词都有理可依,可是这样子一部完全真实的纪录片,居然可以当做一部完整的电影来看。
 

  因为里面有隐喻,有前后呼应,有情节和主题。华晨宇在所有选手的父母都去了城堡的时候,没有让自己的爸爸来。可是最后的总决赛,他又是为了向爸爸证明自己。那么当时于湉所说的“华晨宇没让他爸来”,到底是实情,还是仅仅是于湉在镜头前照顾好兄弟的情绪?如果是后者,那么后面女导演指责华晨宇破坏规则就更加真实可信了。一个比赛中交心的朋友,如此照顾你的每一点情绪,这多么难得。还能有什么能更加重要?谁能要求他们莫名其妙的公平?说的就好像你能做到一样。
 

  这太可怕了,如果不是生活本来就处处隐喻,前后呼应,那就一定是导演下了很大的功夫。“人们有时会通过虚构出来的电影来结合并看到现实中存在的美好,而这部电影能让你从现实中看到虚构出来的美好!”看完电影我终于明白华晨宇当时发的这条微博是什么意思。这家伙太透彻了。可是看懂了就有点后怕。有一个印象很深的情节:宁桓宇在被淘汰后,回到城堡里,坐在钢琴前深情的弹唱。认真,并且虔诚。
 

  那一瞬间我就想起了电影前半部分,男孩们刚进城堡的时候,宁桓宇兴奋的和饶威坐在钢琴前弹唱,那时的他们在镜头前还有点羞涩,一个声音叫他们吃饭,饶威先起身走了,宁桓宇跟着起身,一边走一边嘟囔:太好了这个,太好了。然后他在钢琴上飞快的亲吻了一下,眼睛里闪着小星星跑出了镜头。
 

  进城堡时先和它打招呼,他第一眼看到它。出城堡时最后和它告别。他舍不得它。他很爱这个东西,无比的爱。这样一个前后呼应的细节太戳了。尤其是一想到这是一部完全真实的纪录片,两个镜头之间相差几乎两个多月,这样没有设计的细节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以至于我不得不想,他这样热爱,到底会为它付出到什么地步?他会保留原则和自尊么?会守住底线和冲动么?正是因为我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不敢说自己能做到。
 

  所以我真的有点怕。因为我爱他,也懂他的爱。这部片子只有九十多分钟,还有很多很多的幕后,并没有被呈现出来,比如每场的赛制如何制定,帮唱嘉宾如何确定,选手选歌是否凭自己的意愿等等。不过这也够了。我已经看到足够多了。也已经感受到足够多了。并且收获了足够多。他们对音乐的态度,对舞台的态度,对观众的态度,对梦想的态度,对自由的态度,对态度本身的态度。
 

  至少范导在真实的传递正能量。这很可贵。纪录片要客观真实。可是导演却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刻意放大也是源于本来就存在。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我认同这部电影。喜爱这部电影。尊重这部电影。
 

  201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