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学学《论语》又何妨
《论语》并非处处珠玑,条条正确
发布时间:2014-08-28

  (文/王进)有学生来问:“老师,读《论语》有用吗?”这是个不易作答的问题。因为《论语》不像《庄子》、《孟子》那般自成系统,从读《论语》中获得的多是与教育学习相关的断想。下面试举《论语》中的几例略加阐释:
 

  (一)子夏为苣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现在很多学生读研,最直接甚至是惟一的利益需求就是能找到一份待遇丰厚的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很多学生采取“速成法”。凡是对未来求职可能有所助益之事,都尽力去做,包括:去现场单位实习、考从业资格证书、去职业技术学校兼职代课等等。一份不错的工作,讲得通俗点其实也就是一日三餐能吃上好饭好菜。人吃饭之目的,要么是生存所需,要么是享受所致。两种不同的选择导致差异化的人生价值取向。有人为活而食,其存在之价值是为了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而有人为食而活,其活着之目的就是尽情享受声色犬马的生活。两类人,无高下之分,只有方向之异。若读研仅仅是为了生存得更体面,只想有此“小利”不欲成就“大事”,则“速成法”即为目标达成之最佳途径;若读研是为了更好地证明自我价值,则过分采取“速成法”,就是“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5岁时孔子就立志于更高的学问,将自己的年龄增长和人格修养有机结合,绘制出“节节高”般的修身之途。故研究生也应当向孔子学习,将三年求学时间当作人生重要的磨砺时段,把硕士阶段的学习纳入整体人生规划,以此为起点,不断在设定的“人生里程碑”处获取相应成就。】
 

  (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极易被人忽视的一点。因为接受能力强,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步伐较快,喜欢不停地学习新东西,却容易忽视“停下来反省已有知识和技能”,存在“消化不良”之忧。对一门学科的知识学习,不要贪多,而是要选择该学科扛鼎之作加以精读,且在一段时间后须得加以重温。同样一本著作,科研能力不同的学生,阅后获得的增进效果迥异;同样一篇文献,同一名学生在不同求学阶段阅读,收获各自不同。很多学生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但是很少有学生会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对读书笔记进行温习,对既有观点加以全新解读。】
 

  (四)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有豪情万丈,说豪言壮语,这是很多研究生喜欢采用的励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激励自己在求学路上持之以恒。但是,有的研究生难以兑现承诺,在别人眼中渐渐变成言行不一之人,被打上“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就像费翔所唱的那样:“现在流行什么?热情的承诺,冷漠的结果。”要想塑造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首先把事情做好做对,然后再向人宣讲,这才是“君子”所为。所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其实就等同于先做到然后再说到,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自己而言,先将自我设定的目标达成,再向身边人诉说你的理想,这样别人会对你刮目相看;二是当你去指导别人时,你希望传授给受教育者的内容,必须确保自己能够做到,这样才能有说服力,在受教育者面前才具有权威性。】
 

  (五)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党,指人的性格类别。对此,导师和学生都得保持高度警觉和谨慎。一方面,学生犯错时,导师不仅要辨别所犯错误之类别,更要明晰学生之所以犯错是否和其性格特质相吻合;另一方面,通过学生所犯错误,导师要能由小见大,通过学生犯错所付出的代价来发现学生性格中不足的,并及时加以引导。反之,学生在和导师发生冲突时,也应当明白这一道理。一来看看导师的“恶行”究竟是偶尔心情不佳而为之还是“恶性”使然;一来要尽量在日常交往中明白导师个性上的弱点,尽可能避免在导师介意的“敏感区域”“触雷”,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并和导师逐渐走向和谐之旅。“党”这一字,说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关键在于求同存异之下的彼此体谅,相互包容。若是一方热情似火另一方冷若冰霜,那就无沟通可言了。】
 

  (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传道授业解惑”,这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基本要求。而现在的大学教育,老师的职责更多地退化为单一的“解惑”,这导致很多大学生在经过四年高等教育后心智不够成熟,对什么是人生的正道依旧迷惑不解(这是中国教育的大毛病,学生心智的成长似乎总是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似乎总得有几个青年导师作为指南针才能找到人生方向。)。很多此类学生,抱着对生存的恐惧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一旦他们开始读研,“道”的问题就更加突出。毕竟到了研究生阶段,导师不可能再将学生当作小孩子一样苦口婆心地反复劝导,甚至还认为这些学生对人生道理都懂得不少了,无需导师再宣讲。很多研究生,直到毕业都未曾弄清楚学术之“道”是什么,更不用说真正建立自己的人生之“道”了。一句话,看似从导师手上死里逃生,实则未曾闻道,连“明明白白地死”的资格都被剥夺掉了。这恐怕才是当下研究生教育最大的悲哀。】
 

  《论语》古旧,倘若学生仅仅执着于《论语》所构建的语境,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那么选择《论语》作为激发思考的源泉,恐怕不妥,这也恰恰是很多人反对再将《论语》热炒的主要原因。更多的反对意见集中在《论语》传递的“等级”观念之上,这一反对之声看似极有道理,不过这个世界到处都是“等级挂帅”,要不怎么会有“空军一号”、“VIP”、“头等舱”这样令人心驰向往的东西存在呢?承认世界是建构于“不平等”基础上这一现实,反而能够理性看待《论语》中的“等级观念”,从而思索如何建构真正平等的社会。
 

  如果带着进化而非“绝对化”的眼光来看待书中所述之理,《论语》确实不失为一本极好的自我修养教科书。原因有四:第一,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是典型的“对话式”教学方式,这和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探讨问题的方式高度一致。第二,论语强调积极向善,要择善固执,要用毕生不断追求善,这是一个坚持的过程。而科学研究对于科学研究者的要求也如是。第三,孔子主张“入世”,要“慎独”,更强调“修齐治平”,这和现代科学对科研工作者的高标准要求是吻合的。科研工作者,要能运用自己的所学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要自律地遵守学术规范,要“心怀天下”,不能为虎作伥。第四,尽管时代变迁,孔子教导学生的道理看似有极强的历史限制,但人性自古以来就没有多少改变,孔子针对人所下的判断并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失去现实意义;相反,正是因为我们忽视掉了传统文华中还值得保留的精粹,才导致各种社会乱象的出现。
 

  《论语》并非处处珠玑,条条正确。但其中的闪光之处既能提供治学之法,又能明确修身之道。对于立志读好书的研究生,学学《论语》又何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44-823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