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魁拔3战神崛起》观后感
《魁拔3战神崛起》影评:关于日漫风格的一些看法
发布时间:2014-10-02

  《魁拔》到现在第三部了,我一部都没落下。虽然我不喜欢日漫的风格,但是我还是要大大的为《魁拔》点个赞。为什么,因为《魁拔》的团队真的是认认真真在做一部动画片,他们来我们学校招聘我去过,HR直言不讳跟我说工作强度大每天要加班加点,我有一些同学也在《魁拔》的团队里做过,也都说很苦。我虽然不喜欢日漫,也认为《魁拔》的视听语言还未达到电影级别,但是看到这样一个团队辛辛苦苦为了一部高质量的动画片在加班加点,同样身为动画人的我没理由不去电影院贡献我的一份票房!
 

  肝胆相照的话说完,难听的就来了。
 

  首先《魁拔3》的故事和镜头都有所长进,inside同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动漫产业研究员)在豆瓣也有一篇影评,写道“人物已经不是在用性格来区分彼此,而是用各自的人生哲学来完成碰撞……《魁拔》的故事,实际上就是蛮吉逐渐找到自己人生哲学的一个过程。 ”,我非常赞同 。
 

  但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我觉得《魁拔》的视听语言还是很不足。比如蛮吉第一次和海问香决斗那场戏,蛮吉抓着海问香的脚满天飞,海问香使用脉术卷起水柱,场景是一片满是石柱和古迹的地方。这场戏的固定镜头太多,景别和构图单一,缺少大场景和大调度。按理来说应该有很多在石柱直接穿梭的镜头,还有着重表现水柱,水花的镜头,可是没有,很不过瘾。同样是关于水的战斗《风云决》里无名和傲决在湖上的那场戏就处理的非常好,张弛有度而且二胡,游船,水……这些设定都给整场动作戏增添了意境。《风云决》里这场戏,傲决和无名还只是两人各站一边,点对点的发招对打,还不像《魁拔3》里那样飞来飞去,但是却拍的如此精彩,可见《魁拔》团队的镜头设计还有动作戏的设计还有欠缺。
 

  另外,《魁拔3》的叙事也基本是靠台词,回忆等等。景别机位也不够生动,基本是平拍,即使是平拍的镜头也缺乏纵深感层次感,有很明显的电视动画模式。虽然各种三维特效已经用的挺成熟的。但是和《风云决》相比,镜头上还差一段距离。非常抱歉我总是搬出《风云决》来做对比,之所以总是把《魁拔》和《风云决》做对比,是因为我觉得二者的可比性很大,同样都是二维日漫风格的动画电影,而且都是讲大故事的,有大场面,有动作戏,有炫丽特效的二维动画电影。这样的动画电影,自上影厂的《宝莲灯》和《勇士》之后,也就只有《风云决》和《魁拔》了。
 

  关于日漫风格的问题,我有一些看法。
 

  我不太喜欢日漫风格,但我从小也是看日本动画长大的。而且在初中我刚开始学漫画的时候也是画日漫风格。我记得那时候我第一次临摹的是山田章博的设定集。后来我发现我一提笔画出来的就是日漫的脸,于是后来我开始有意的改变画风。
 

  从《魁拔3》包括《魁拔》之前的系列里,我们都可以发现日本动漫的元素,人物造型我就不说了,包括配音的语气,笑点萌点的设置,还有脉兽这个设定。尤其要说的就是脉兽这个设定。(PS:魁拔的脉兽造型设计的不错,但是材质和渲染太差了,感觉像上世纪九十年代三维动画的感觉。)《奥特曼》《新世纪福音战士》《神龙斗士》《光能使者》《高达》……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主角操纵,驾驶或者是变身成为一个巨大化的英雄,或者是机器人,小时候这样的动画片我们都看过很多。那么既然有共性,说明这样共同的设定背后一定有共同的文化根基。我认为这和日本文化里对武士盔甲的崇拜有关。(我也没有深入研究过,只是凭直觉,如有谬误请指正)。因为我发现日本武士的盔甲存放的时候都整整齐齐的按人形摆放着,所以我思索着莫非日本武士文化里认为盔甲也是有灵性的?而《魁拔》里的脉兽这个设定和奥特曼,EVA如出一辙,所以不难看出《魁拔》的创作团队可能有意无意的在模仿或者学习日本的作品。然而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魁拔》的团队里,大部分创作者也都是看日本动画日本漫画长大的,而且现在还在看,做御宅族,二次元。而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动画也是一样,美国的动画是那样的,因为那是美国的动画艺术家从自己的生活中找灵感而创造的。日本的动画是那样的那是因为日本的动画艺术家从自己的生活中找灵感。中国以前上影厂的动画是那样的那也是因为中国老一辈艺术家从自己的生活和文化中找灵感。动画和其他艺术一样源于本土的生活,文化,物质现实。所以中国的,美国的,日本的,欧洲的动画都不一样,因为文化是不一样的,艺术家的现实生活是不一样的。
 

  然而,传播学里有一个名词叫拟态环境。“绝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身外世界,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做出的反应,而是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产生脑海图景。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拟态环境的重要观点: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是拟态环境的概述。那么,那些御宅族,二次元族不是正生活在由日本漫画和动画所构成的拟态环境中吗?所以,这些创作者所面对的世界有两个,一个是真实世界,一个是由日本漫画和动画所构成的拟态环境,创作者从这两个世界里获得创作灵感和素材。很显而易见的是,《魁拔》这样的作品中出现的从人物造型,表演,台词,到故事,世界观等各个方面有对日本动画和漫画意无意的模仿,很大原因是因为创作者过多的把那个由日本动画和漫画构成的拟态环境当做灵感和创作素材的源泉,忽视或者遗忘了真实的世界,或者说是他生活着的,具有悠久文化而且现今如此多元而繁荣的中国。
 

  拟态环境替代了真实的生活,虚拟的人替代了真实的朋友,输入的文化替代了本土的文化。如此一来,就不难理解《魁拔》《罗小黑战记》《十万个冷笑话》《不可能恋爱》这些动画为什么似曾相识却又有些蹩脚的感觉了。也是为什么中国没有盔甲崇拜的文化但《魁拔》里却有脉兽这样的设定的原因。
 

  可是无奈的是,如果我们不从这些拟态环境中寻找素材,而从我们自己的文化和生活中寻找,却又显得如此的无力如此的不知所措,我们时常怀念我们的老一辈动画艺术家,可是却不知道如何从他们那里继承衣钵,我们缺少这样的自信,去展现我们自己的文化和生活,从我们自己的内心出发讲故事。我觉得,日本动漫亚文化无疑具备了一点毒品的气质,而我们上了瘾。于是乎我们一提笔就是日漫的脸,而忘了如何描绘我们自己的面孔,如何创造民族风格的形象。
 

  如果说艺术作品是一面反射生活的镜子,那么从日本动漫或者美国动画的拟态环境中获得灵感和素材而创作的作品不就是镜子中的镜子了吗?那自然是更加狭窄了。所以我认为,身为创作者,不能对某一部或者某一类作品上瘾,也不能像追明星偶像那样追捧虚拟的偶像,应该从生活中搜集素材汲取灵感。想想,如果一个电影导演是某个明星的脑残粉,就像那些追韩星的中国少女脑残粉一样,那还能拍好电影吗?我们有时候是崇拜某一个导演,追捧某一个作品,称其为神作,但是身为创作者,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站在巨人的阴影中做跟班,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