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影评 > 《极速风流》怎么样
《极速风流》影评;无极速不风流
发布时间:2015-12-16

  (文/豆瓣,Skywalker)终于有了一部F1这类在中国相对“小众”题材的电影。整部片子简洁明快,叙事娓娓道来。人物性格的冲突在平缓中更显突出。明艳复古的色调充满着纪实感。全片没有什么明显槽点。作为人物传记电影,这样的处理堪称完美。Hans Zimmer的配乐,也让观众代入感十足,为电影添分不少。 当劳达强忍剧痛戴上头盔走上赛场的时候,听着悲壮的配乐,眼泪险些止不住。最后日本站退赛的音乐《Lost But Win》更是神级的配乐。

 

  作为曾经对每个车手车队积分几乎都能了如指掌的前狂热车迷,看完以后心潮澎湃,这两天闲下来的时候总在回味电影,这么多年来F1带给我的记忆像影片一样在脑海里略过。 记得第一次看F1还是小学,当时我爸指着电视上一辆一骑绝尘的红车,告诉我这个车的车手叫迈克尔·舒马赫,当前最佳车手(虽然他是塞纳车迷,不喜欢舒马赫),开启了我看F1的大门。这么多年,见证了排位赛从单人一圈定胜负到“为了观赏性”的三轮“大乱斗”;从重油轻油战术的激烈碰撞,到舒马赫4次进站夺冠的战术巅峰,又到之后的一箱油跑全场;从米其林和普利司通的争霸到全场倍耐力……随着规则的变化和生活的逐渐繁忙,我逐渐失去了对这项运动的关注和热情。从每场必看到赛后看一眼战报,到如今想起来了才会看一眼部分车手或车队积分。仿佛当年的热情随着青春一去不返了。
 

  据说因为塞纳的事故,导致F1逐渐变得保守,把安全放在首位;据说老的F1车迷最怀念的是70年代的车坛。我仅仅是90后,不属于那个年代,也没能见证那些年F1粗犷奔放的风格。透过电影,依稀看到了那个年代的风采。果然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和我一起看电影的因F1而成为的好基友也感慨: “果然还是喜欢早期的F1,那种粗犷的风格,纯粹的机械之间的,车手技术之间的碰撞。”那个年代的F1,虽然危险,但简单纯粹,更有血有肉。 亨特是坏小子的典型,爱冒险,激进,有激情,但场下不自律;劳达是好男人的模范,沉稳,保守,懂车会调校,场下低调收敛。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是电影中人物冲突的基础,也反映着F1的两面。F1这项运动不正是这两面的交融吗?多年以后,围场里出现了这两个人接近完美的结合体——迈克尔·舒马赫。场上激进,冒险,当年被撞要揍人,为了冠军把对手撞退赛,雨站被佐藤追尾打在他头盔的场景自然历历在目…这不正是亨特吗?然而巅峰期的他场上永远很稳定,懂车,懂得调校,场下也低调不惹事…还说德语…这不是劳达吗?或许正式因为他融合了这两面,才创造了F1的一个时代吧。
 

  因为我从没看过他们比赛,从客观角度来看,我更喜欢劳达这样的车手。可亨特却是我最喜欢的车手莱科宁的偶像。13年他还戴着写有詹姆斯·亨特的头盔比赛。回想一下,两个人有着相似的激情驾驶风格,都在过迈凯伦,也都经历过那种“不是夺冠就是爆缸”的赛季。也难怪莱肿对他如此崇敬。
 

  再深入想一想偶像的问题。亨特这种场上场下都不省油的人,怎么能被人喜欢?可能我们没有看过比赛,没有亲眼见过过亨特的所作所为,所以不明白那个年代为什么很多人喜欢亨特吧?就好比放在历史长河里,以后的人们可能也不理解我们为什么喜欢莱科宁这样一个目前只拿过一次冠军,不稳定,爱睡觉爱喝酒的车手一样。所以,缺乏了那种代入感,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旁人可以理解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我们没有理由去对别人偶像评头论足,因为你不知道他们是在怎样的时间点,抱着怎样的心态与他们的偶像形成了怎样的共鸣,才让他们如此喜爱甚至狂热。
 

  可能是比赛前肾上腺素分泌太多导致呕吐(呕吐的镜头很可能为他英年早逝埋下伏笔),使得内脏受不了,所以才让他英年早逝。也可能是因为他场下不自律的生活加上晚年并不是很快乐。不管怎样,他这一生的确没有遗憾了。就像劳达所说:“人们总是把我们当成对手,但他是我喜欢的少数人之一,我所尊重的更少数人之一,他依然是我唯一嫉妒的人。”这样的人生,怎么又能有遗憾呢?
 

  影评献给自己当年看F1的热血青春,献给那个纯粹的年代,献给为F1付出心血甚至生命的人们。最后,尼基劳达现在是大奔驰车队的非执行主席,上一张近照。祝他一直能找到乐趣,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