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影评 > 《百鸟朝凤》好看吗
《百鸟朝凤》影评:那个美好的时代,真的回不去了
发布时间:2016-05-12

  (文/社稷师 )大约在七年前的大学建筑历史课程上,老师让我做一个讲座,那次我讲述了一段珍藏在闹脑海里的回忆。一段只属于九十年代农村的老院子里的故事,一个太阳很亮的中午,一颗很高的梨树下,手还没办法端稳一大碗面条的我,坐在姥爷家的院子里,被一只饿慌了的鸡啄翻了晚,面条撒了一地,嚎啕大哭。姥爷笑着骂那只鸡来安慰我。去年的秋天,当唢呐声吹响黄土高原的时候,姥爷驾鹤西去,而我就只能一个人回忆那个热闹的院子,那只饿慌了的鸡。而这一切,被《百鸟朝凤》这个电影,唤醒了。

 

  每年都会回一趟村里,不知道是自己长大了,还是村里跟不上我的成长了,现在的孩子再难体会到那个年代,跟土地很近的感受了。原来门对门的邻居们,总是端着一碗拉面,坐在门口的石头上,聊着家长理短,而我们孩子们,手拿一撮艾草,点着以后晃动着,看那美丽的轨迹。隔壁大爷拉着二胡声,做菜的邻居们哼着属于那个年代的音乐盒节奏,在这老院子群间回荡。而现在,高高的二层小楼,崭新的红砖围墙,把自家的wifi,大屏电视,电脑网络都圈在了小小的新房里。随着一些老人的过世,以往从外地赶回来的子女的车也越来越少,回来的亲人忙忙碌碌的一日游后,又离开了这座孤岛。除了大部分的老人外,一些没有外出上学的年轻人,不少男青人打起了网游,一些年轻的女人们玩起了网络k歌,中年人则整日的玩着麻将。
 

  那个热闹的农村,在抵抗了破四旧之后,敬词,尊称的减少,人情的淡泊之后,终究还是抵不过城镇化带来的劳动力外流。丢失的,不只是《百鸟朝凤》里的乐师们感叹的接师礼,还有人和人之间应该有的那种尊敬和谦卑。电影中的焦师傅,作为一班之主,坚信着社会基本的道德标准,为了全村人奉献自己生命的村长就必须吹百鸟朝凤,吹出血也要把这首曲结束。而那些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村长就不值得用这首曲子。这是作为乐手,对待道德标准变迁下自己的决定。崇尚金钱和地位的社会里,依然要有判断事情好坏的基本标准。而这像极了我的姥爷,对权势的不屑,和对村民亲人的热忱,属于的是那个逝去了的农村。
 

  《白鹿原》电影中,当外面传来改朝换代的消息的时候,人们问,那我们的每年的贡粮得给谁交了。这是属于那个年代的生活基本准则,牢牢的坚守几千年的规则。那个社会里,知识和技术的普及还比较慢,匠人们靠的还是口耳相传,《百鸟朝凤》里的焦师傅,看似蛮横不讲理的传授方法,是继承了几千年的古老方式,他用他的师傅对待他的方法来寻找下一个徒弟,背后焦师傅的柔情,被那一句“我怕我一不忍心就不让他走”给暴露了,他也是一个柔情似水的人。只是一门古老技艺的传承,不只是需要技术好,还需要的是人品好。
 

  笨无所谓,只要能坚持,只要在乎所做的事情,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我想这也是焦师傅送走了蓝儿,留下天鸣的原因。曾经通过英剧《唐顿庄园》感受到封建社会下,人们对于自己名声的维持是多门的重要,reputation是多么重要的东西,名誉的毁坏带来的是无人问津的孤家寡人,那个信息流通不快的年代,维系社会的正是这个人值不值得信赖。可惜的是这种师徒的传承,在信息告诉膨胀的今天很少,也很难维持了。一些古老的技术,像相声等还在残喘着进行坚持,可惜郭德纲火了的徒弟不是因为活好,确实因为迎合了人们的喜好,有了观众缘。更为危险的是,目前的学校传授技艺的方式,对人品的关注几乎没有,老师负责完成自己的工作赚钱,而学生父母花钱之后,学生也只是盲目的完成自己的学业。学生在上那些课程之前,又没有像天鸣那样做过挣扎和认定,不下狠心,如何能为自己的下半生投注,莫非只是网络搜索出来的那些热门专业能带来更高的收入?
 

  品行,应该回到人们的视线中,当下社会需要的不只是骏马的培养,更需要多一些伯乐。同样题材的《爆裂鼓手》深刻的刻画了一对师徒之间的挣扎,但视角依旧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欧美,自我极限出现是来源于对人性的精准控制。幸好导演吴天明没有把《百鸟朝凤》拍成那样,因为看似古老的几千年师徒制度,其实应该是像电影里面那样,一个师傅两个小徒弟的唢呐,一碗师母永远热着的蒸白薯,一条大几年如一日的大黄狗,分别在柔美的河边,古老的堂屋,乘凉的院子里。
 

  倘若电影到此结束也是美得很的,只是导演还是无法避免的探讨了西洋文化的入侵。作为艺术本身其实并没有高低贵贱,如果给孩子选个兴趣班,我想家长应该是会建议去小号班,而不是唢呐班。为何唢呐在大家眼里却不如小号洋气?问题就出来这里了,我们衡量的标准是,是否洋气。做了设计这个行业之后,我发现人们所要的具体事物,实际上是自己内心期待的具象化。洋气这个标准的出现,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对自身的不自信,和内心对国外文化崇拜而产生的。我们做建筑要洋气的小洋楼,我们做广告也要洋气的巴洛克线条,我们做盘子也要洋气的花边儿。可是这几十年洋气下来,并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审美带来多么大的提高。当然不否定外来文化中,包豪斯等一些重要的思想具有很高的价值,但通篇接受洋气的审美确实不可取。

 

  回到电影本身,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疯狂增长,在去年以前,这些增长中大部分都是欧美大片,国产电影在艺术品味和群众认可上很少有的,今年稍有转机。国人对欧美大片的买账,导致了大量所谓商业片的堆积。甚至有些朋友说,国产的电影根本没有好特效镜头,不值得去电影院看,甚至有人说文艺片也不值得去电影院看。其实电影,作为大众娱乐,本身并没有多么大的逼格,所谓的文艺片和商业片在我看来,其实都很商业,只不过有一些电影重点呈现视觉奇观,直白粗暴的个人英雄主义,张扬和有快感的画面衔接。而有一些电影把视角对准社会一些不太被关注的地方,呈现那些家庭的分离《山河故人》,公务员儿子的迷茫和成熟《心迷宫》,建国后那群人内心的救赎《闯入者》,这些电影也玩故事解构,唯美的画面,和震撼的声音效果。比较起来,我更容易被后者打动,就像今天这样看完《百鸟朝凤》后激发起我,对农村变化的感叹。
 

  其实说回来,要提高的可能不只是艺术从业者的品味,不是纠结唢呐和小号哪个更有格调。还需要提高的是,观众对唢呐和小号各自的品味。不要一戴上耳机就是流行音乐,不要一想到娱乐也是电影,可以试着走近话剧,戏曲,要庆幸我们生活的过国度,有很多完整的古典音乐和戏曲形式。从这些文化中,提高自己的品味。就像电影中,西洋乐器其实本无错,只是那个混混流氓看中那个豹纹舞女。作为第四大导演的吴天明,现已离世,感慨的更是难有导演用如此质朴的方式关注社会变迁了。第五代导演的奇异视觉系呈现,第六代导演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命运,技法越加熟练,也更能利用好电影语言来讲自己的视角。可是,老艺术家们关注的题材,渐渐被人忽视,就像《百鸟朝凤》的那个年代的岁月其实也很美。就像《老井》里,对封建制度的顺从和对自由恋爱的追求的挣扎,正是属于变革中我们国家的个人英雄。就像电影中,乐手们和流氓打架时候,对唢呐本身的糟蹋,才是焦师傅最痛心的。艺术鉴赏也是需要的是耳濡目染的传承。
 

  电影《少年时代》中的父亲,给孩子亲手制作喜欢的音乐拼碟,在车上两人默契的听着属于父亲的乡村音乐,这就是传承。可惜我们的长辈们,那些五零后和六零后,他们受着传统思想的父母教育,受着红色思想的侵袭,也措手不及的接受着新世纪流行文化。我看到的更多是他们的措手不及,东方红居然美人在大街上唱了,喜欢的迪斯扣居然那么快过气,街边的ktv歌曲内容更新的快到无法接受,春晚再难出一首常回家看看,这些都是他们的无奈。幸好我的父亲喜欢晋剧,我的村庄到现在还有每年农闲请剧团唱晋剧的习惯,像我这样还能从小耳濡目染传统戏曲长大的孩子,很少很少。我大学时候举办过曲艺活动的文化汇演,非常艰难,学生也不爱看,大学生觉得传统曲艺对生活的凝练和归纳已经过时了。我们应该怎么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印记?其实危机并不需要大起大落,就像电影缺少足够的戏剧主线,也并没有师兄弟反目成仇,个人英雄的自我拯救,只有围绕唢呐发生的时代变化,这些我们精神上的悄悄的自我匮乏,才让人触目惊心。
 

  电影《百鸟朝凤》的最后,师傅起身的背影,潇洒的大步可能就是导演留给观众的答案。你们徒弟的成长,是你们自己的事儿,焦加班转变为游加班也是历史的必然。你的第一场出活我也不去,是因为我对你足够信任。你能陪我喝一壶老酒,听懂我的酒后高歌,是徒弟,是儿子,是知音。人一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