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奇迹男孩》怎么样
《奇迹男孩》豆瓣影评:冬日里的一抹温暖
发布时间:2018-01-31
(文/波米诺)最近的好电影真是一部接着一部。前两天看了《奇迹男孩》,用“小熊QQ糖”的话推荐:一定不要化妆准备好纸巾,会哭成狗...
 
事实上,我就是因为这一句话决定要去看这部电影的。不难发现,我似乎对“能让人哭(不一定非要哭成狗)”的电影都有某种偏爱,不管是为影片中的人物哭,还是被某个情节或某种行为感染哭,亦或者只是联想到了自己,我都享受那种以“感同深受”之名流露自己“真情实感”的时刻,虽然并不相信所谓的感同深受真的可以如此,但重要的是,那一刻的自己真真切切地抒发了自己的情绪。
 
对我而言,《奇迹男孩》的泪是甜的。我不太喜欢“治愈”这个词,好像我们都有多大的心理创伤需要治疗一样,一部电影或是别的什么又真的可以治愈吗?我觉得不尽然吧。
 
影片的精彩之处在于不局限于单一的叙述方式,分别从男主奥吉、姐姐维娅和男主的好朋友杰克以及姐姐的好朋友的视角去呈现,且故事线不单一,姐姐和好朋友米兰达的关系,和男友的发展,以及和妈妈的争吵都让整个故事更完整和丰富,亦不落俗套。让我们在关注“不一样的奥吉”的同时,也不忘关注太多类似这样家庭里的“姐姐”。
 
电影的几个片段给我的印象很深:
 
第一个片段是奥吉的父母就“是否去学校上学”的问题发生争执。妈妈觉得到了应该接受学校教育或者说接触社会的时候,爸爸则处于保护孩子的心态,不愿意让他面对外界的一切。那一刻,我想到了我们所提倡的对待“特殊人群”的“最佳方式”:不忽视但也不过分同情和关注。
 
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态度和行为意味着社会形态的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升,可仔细想想,如何用“同样平等”的态度对待本就不同的人?
 
爸爸的阻拦源于他了解奥吉的“不一样”可能给他带来的“被对待的方式”,他希望保护孩子不受到伤害。而他的行为本身也证明了他对待奥吉的方式注定不同。
 
妈妈深知“去学校上学”的含义,却依然坚持送奥吉上学。看似“同样对待”的方式,虽然收获了奥吉的“谢谢你送我上学”。可现在的我,却认为不是所有的情况都会收到同样的结果,也不认为妈妈的“平等对待”就比爸爸的“细心保护”更加可取。
 
每个人对待每一个人的方式都不尽相同,这其中除了这个人的个人素质以外,还和被对待的人息息相关。不是有那么一句话:是你自己决定了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当然,不完全是这样,但依然能得出一个结论: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才是根本,这样就不畏别人任何方式的对待。这是对“被对待”的人而言,当我们去对待“残障人士”的时候,我觉得这里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作为“残章人事”最亲近的人,我们更了解他们的情况,所以用一种他们更为舒适的方式去对待和照顾他们即可。另外一种情况是面对陌生的“残章人士”,我觉得“尊重”足以,无需其他。
 
第二个片段是熟悉学校时候,朱利安以“不出意外”地方式对待奥吉,受到奥吉看似“淡然”却又真诚地回应,那一刻我感受到的奥吉,就是一个坚强且不失自我的小男孩儿。这应该得益于妈妈的教育和充满爱的家庭吧。
 
接下来是家人送奥吉入学时的场景,自然且温暖。那是每一个新生入学时都能见到的场景,尤其是爸爸最后打趣的几句,对内心有些小失落和畏惧的奥吉而言,该比任何告别都更加坚定有力吧。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方式来应对那些我们“无能为力”的情况。
 
最喜欢的对白是奥吉问妈妈:这个世界是不是一直都这样,妈妈说她不知道。喜欢这个“真实”的回答,她“本可以”为了安慰奥吉告诉他不是这样,但妈妈没有。不管出于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还是只是不愿对儿子撒谎的妈妈,我都喜欢她“本可以”“却没有”的行为,也许还因为这和我的答案不谋而合吧。
 
说到妈妈,电影结尾播放了作为插画家的妈妈的作品,和影片中呈现的一样,主角都是奥吉,她眼中的奥吉。影片中的很多次感动都是妈妈带给我的。有一个镜头是,妈妈和爸爸庆祝久违的二人世界,彼此交换礼物的时候,那一刻,脑海中只有一个词语:幸福。这就是幸福。
 
另外,电影里传播度最广的那句“箴言”:“如果在正确和善良之间必选其一,请选择善良。”我不否认曾经也被其中传递的善良和温暖感动到,但现实面前,又会如何?只希望当二者真的只能择其一时,有人还记得,要选善良。
 
影片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每一个“二孩儿”家庭都应该来看,当然,独生子女的家庭也该来看,至少可以体会到那么一点“二孩儿”是种什么样的感受。看完整部电影,我觉得这是每个家庭都不应该错过的一课。
 
以上是我的观点,深知自己是个容易“走极端”的人,在电影上的表现就是,要么100分,要么0分。奇迹男孩儿在我这自然是满分,但也希望了解别人的观点以便对这部电影的看法能更加客观和全面。
 
摘录两个我看到的的影评,记录也分享:
 
微信公众号:幕味儿发布了一篇名为《我为《奇迹男孩》的缺憾感到惋惜!》的文章。开头便把这部电影比做姜茶,“辣辣的,咽下时不是很轻松,但结果却也是难得的舒服”。“舒服”我自然是感受到了,可是“辣从何来”?
 
作者认为:成也结构败也结构。各章回的权重出现了问题,最后几段叙述有些潦草,后半程的几个人物比例相对过少,有“不痛不痒”之感。想说的说到了,却没说透,是之为一个小遗憾。并且把该电影与《爱乐之城》的四季结构做对比。
 
(原谅我并没有觉得结构有头重脚轻的问题,也完全不认为作者对比的两部电影的结构和叙事方式上有任何相同和可比之处。并且我倒认为“点到为止”是种表现方式,把什么都说透了,似乎少了些让观众自己去感受的乐趣吧。)
 
另外,也有人说这部电影“甜腻”,太多正能量。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是认同的,但能在寒冷的冬天带来一丝暖意,不也很难得吗。)